主题活动二小陀螺换新装第一节(说课稿)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主题活动二小陀螺换新装第一节”,位于全国通用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中。主要包括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陀螺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习如何制作简单的陀螺,并通过绘画、装饰等手段为陀螺换装。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已有的绘画、手工制作等生活经验紧密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程度的绘画和手工制作基础,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技能,制作出富有创意的陀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制作和装饰陀螺,学生将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想象力;在绘画装饰过程中,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意思维;同时,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积极态度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陀螺的基本结构认知。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分析,使学生了解陀螺的组成部分,如轴、轮盘、底座等,为后续制作奠定基础。
-重点二:陀螺制作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陀螺的制作步骤,包括裁剪、折叠、粘贴等,确保学生能够独立完成陀螺的制作。
-重点三:陀螺装饰技巧。教授学生运用绘画、贴纸、彩带等材料为陀螺进行装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教学难点:
-难点一:陀螺平衡度的掌握。在陀螺制作过程中,如何确保陀螺的平衡度是学生容易遇到的难点。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调整陀螺的重量分布来达到平衡。
-难点二:陀螺装饰的创意表达。学生在装饰陀螺时,可能会遇到如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装饰的问题。教师需通过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实现个性化装饰。
-难点三:团队合作与沟通。在分组活动中,学生之间需要有效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教师需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合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主题活动二小陀螺换新装》教材,包含陀螺制作步骤和装饰指导。
2.辅助材料:准备陀螺实物、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用于展示陀螺的结构和装饰方法。
3.实验器材:准备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材料,供学生进行陀螺制作和装饰。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每个小组配备操作台,方便学生进行陀螺制作和装饰活动。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形状和颜色的陀螺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陀螺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陀螺的基本特征。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学生在上节课中学到的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础知识,为制作陀螺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陀螺的基本结构,包括轴、轮盘、底座等部分,并展示实物陀螺,让学生直观感受。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展示几个不同风格和装饰的陀螺,引导学生了解陀螺装饰的多样性。
-互动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陀螺为什么要保持平衡?”引导学生思考陀螺平衡的重要性,并讨论如何调整陀螺的重量分布。
3.制作陀螺(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教材上的步骤,分组进行陀螺制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制作。
-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陀螺不平衡、装饰技巧等,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
4.陀螺装饰(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在完成陀螺制作后,开始进行装饰。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彩纸、彩笔等材料,发挥创意进行装饰。
-教师指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同时提醒他们在装饰过程中注意安全。
5.陀螺展示(约1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将制作好的陀螺展示在教室的展示台上,互相欣赏和评价。
-教师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讨论,分享他们的创作心得和陀螺制作过程中的收获。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强调陀螺制作和装饰过程中的创意和团队合作。
-学生回顾:学生分享他们在制作陀螺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家里现有的材料尝试制作一个陀螺,并邀请家人一起参与装饰。
-教师提醒: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创意,并注意安全。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陀螺的历史与文化:介绍陀螺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陀螺的物理原理:探讨陀螺的旋转稳定性、陀螺仪的原理及其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手工制作技巧:分享更多关于纸张、布料、木料等不同材料的陀螺制作方法,以及如何进行创意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