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诗篇中所蕴含的佛教义理和信仰.docx
文件大小:12.67 KB
总页数:2 页
更新时间:2025-04-03
总字数:约小于1千字
文档摘要

诗篇中所蕴含的佛教义理和信仰

——《缅怀诗卷(五)——灵骨舍利放光明》

《灵骨舍利放光明》一诗,通过荼毗仪式与舍利示现的意象,深刻呈现了佛教核心义理与信仰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舍利的多重象征。?

?修行成就的外显:“七色喜”“五色示现”对应佛教经典中骨舍利(白)、发舍利(黑)、血舍利(红)等分类,七彩舍利被视为戒定慧三学圆满的显化。这与释迦牟尼荼毗得五色舍利、辽金佛教舍利供奉传统形成教义呼应。

?佛法传承的载体:“供奉化身度信众”暗含舍利作为“最上福田”的宗教功能。诗中“铸就精神三宝在”对应佛陀舍利象征佛法永续的信仰,如缅甸佛骨舍利承载的传承意义。

二、?生命观的哲学表达。?

?无我相的超越性:“不着于相何舍取”化用《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思想,与法身舍利(教义精神)高于生身舍利的教理相通。此与杜防御诗作“铁牛难熔”意象中的坚固信念形成互文。

?轮回与愿力的辩证:“乘愿行愿多劫回”揭示菩萨乘愿再来的修行观,呼应虚云长老“照天照地”的转世思想。舍利示现被视为修行者“大愿力”的具象化,超越生死轮回的时间维度。

三、人间佛教的实践指向。

?福田思想的现世转化:“生前建庙十余家”体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菩萨行,将建寺功德与舍利供养统一为“福田广种”的修行路径。此与印光大师倡导的净土修行形成禅净合流。

?精神启蒙的媒介功能:“空灵自信无来去”通过舍利物质性指向法性空寂,契合《心经》“色空不二”观。舍利作为“灵骨”,在香烛供养中成为开启信众菩提心的触媒。

四、神圣与世俗的张力调和。

诗中“卧佛稍息香烛间”创造神圣空间,将荼毗窑(世俗火化场)转化为“法王菩提现”的道场,暗合释迦塔舍利文化中“塔寺一体”的空间神圣化模式。这种“即世间证涅槃”的叙事,正是中国佛教“人间性”特质的诗意表达。

附录:

缅怀诗卷(五)

——灵骨舍利放光明

弘法后山荼毗地

化身窖开七色喜

本公住世百又六

幻化舍利万余粒

福田广种骨灰洒

生前建庙十余家

供奉化身度信众

五色示现数宝刹

法为心生因缘聚

不着于相何舍取

乘愿行愿多劫回

空灵自信无来去

卧佛稍息香烛间

片刻未离住人天

铸就精神三宝在

法王大乘菩提现

注:2012年4月12日,在本焕长老法体进入化身窑后的第7天,弘法寺举行了长老化身窑开启仪式。此诗写于是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