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18.51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4.47千字
文档摘要

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年4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关雎》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册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方法有所了解,如断句、理解实词虚词等。然而,对于《关雎》这样一首较有难度的古诗词,学生可能对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意象表达以及情感理解还不够深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八年级学生对文学课程普遍保持一定的兴趣,尤其是对古代文学作品。他们的阅读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学习,如通过朗读和观看相关视频来加深理解;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关雎》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古代汉语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诗句中某些词语的含义难以把握;二是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不够敏感,难以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三是对于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难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因此,教学中需要针对这些难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关雎》相关图片、古风背景音乐、解析诗歌的动画视频等。

3.实验器材:无需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准备书写板或投影仪展示诗歌内容,营造安静、适合讨论的学习氛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用诗歌朗诵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对《关雎》的学习兴趣。

2.学生跟随老师的朗诵,共同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字形,圈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圈画。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老师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找出诗歌的韵律特点。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关关雎鸠”、“窈窕淑女”等,探讨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4.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探讨这些手法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5.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四、探究课文主旨,突出全文侧重点

1.老师提问: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谈谈自己的理解。

2.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并总结。

2.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君子”,探讨诗人对君子的期望和要求。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3.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时代背景,探讨这首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意义。

4.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五、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关雎》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

2.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1.老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关雎》。

2.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七、课堂反思

1.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找出不足之处。

2.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经验,找出学习中的问题。

八、课后拓展

1.老师推荐与《关雎》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如《诗经》等。

2.学生阅读课外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

学生通过学习《关雎》这首古诗词,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他们能够准确地断句,识别并理解实词虚词,以及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够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提高了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古代文学知识积累:

学生通过对《关雎》的学习,对《诗经》这一古代文学体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认识到《诗经》在古代文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