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3课《我的个性浏览器APP》教学设计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全国青岛版初中信息技术第三册第三单元第13课《我的个性浏览器APP》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个性化浏览器的设置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调整浏览器界面,增强浏览体验,提高学习效率。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计算机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提高逻辑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
2.信息意识:增强学生对互联网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正确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数字公民:引导学生了解网络道德规范,树立网络安全意识,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
4.创新实践:激发学生对个性化软件的应用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个性化浏览器的设置方法,包括主题更换、工具栏添加、搜索功能定制等。
-重点二:浏览器的隐私设置和安全性配置,如隐私保护模式、广告拦截等。
-重点三: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场景选择合适的浏览器插件或扩展,以提高学习效率。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个性化设置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并能够根据个人习惯和需求进行合理设置。
-难点二:在众多浏览器插件中,识别并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插件,避免盲目安装。
-难点三:掌握浏览器的隐私设置,确保个人信息安全,避免潜在风险。例如,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何需要开启隐私保护模式,以及如何正确设置广告拦截功能。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浏览器软件(如Chrome、Firefox)、个性化浏览器插件资源库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在线互动平台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不同主题的个性化浏览器界面,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浏览器的个性化设置,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个性化设置对浏览体验有什么影响?”
-回顾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浏览器基本操作,如网页浏览、搜索功能等。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个性化浏览器的设置方法,包括主题更换、工具栏添加、搜索功能定制等。
-介绍浏览器的隐私设置和安全性配置,如隐私保护模式、广告拦截等。
-举例说明:
-展示个性化浏览器的实际操作步骤,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
-举例说明不同场景下如何使用浏览器插件提高学习效率,如使用笔记插件、翻译插件等。
-互动探究: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浏览器插件。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设置的个性化浏览器界面和理由。
3.巩固练习(约30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尝试设置自己的个性化浏览器,包括主题、工具栏、搜索功能等。
-学生尝试安装和配置浏览器插件,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师针对学生在设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教师组织学生分享他们的个性化设置和插件使用经验。
4.拓展延伸(约10分钟)
-学生展示: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个性化浏览器设置,其他学生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个性化设置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更多个性化设置。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个性化设置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个性化设置方面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和学习。
6.课后作业(约10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不同的浏览器插件,并尝试将它们应用于实际学习场景中。
-教师提醒:提醒学生注意个人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避免安装不明来源的插件。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知识点梳理
1.个性化浏览器的概念和作用
-个性化浏览器的定义:指用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对浏览器进行自定义设置的工具。
-个性化浏览器的功能: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浏览体验,提高使用效率,满足用户特定需求。
2.个性化浏览器的设置方法
-主题更换:介绍如何更改浏览器的主题,包括内置主题和自定义主题。
-工具栏添加:讲解如何添加常用工具到浏览器工具栏,如搜索框、书签管理等。
-搜索功能定制:展示如何修改搜索设置,选择默认搜索引擎,添加或删除搜索服务。
3.浏览器的隐私设置和安全性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