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Windows 故障转移群集功能实现高可用的文件服务器 (2).docx
文件大小:444.15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1.99千字
文档摘要

福建开放大学

网络管理与维护综合实训——项目报告(一)

(实训1:使用Windows故障转移群集功能实现高可用的文件服务器)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名称

所属分组

项目验收结论

(教师评语)

教师签字日期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成绩

一、实训目的

使用Windows故障转移群集功能实现高可用的文件服务器。

二、实训环境

一台计算机,确保硬件满足安装三个WindowsServer2022的最小安装需求。

WindowsServer2022操作系统安装介质。

三、实训内容

在一台计算机上安装WindowsServer2022Datacenter操作系统和Hyper-V角色。

在Hyper-V服务器上创建一个“内部”虚拟网络(虚拟交换机)。

在Hyper-V服务器上创建三个虚拟机,并安装来宾操作系统(WindowsServer2022Datacenter操作系统)。

在三个虚拟机上配置TCP/IP参数,使三个虚拟机可以相互通信。

借助“内部”虚拟网络(虚拟交换机),使三个虚拟机与Hyper-V服务器可以相互通信。

在Hyper-V服务器上为三个虚拟机分别创建一个检查点,并导出任意一个虚拟机。

在一个虚拟机(S1)上创建WindowsServer2022活动目录域(包含DNS服务),并把另两个虚拟机(S2和S3)加入域。

在域控制器(S1)上创建1个域本地组帐户、1个全局组帐户和1个域用户帐户,以在域中实现AGDLP原则。

在域控制器(S1)上创建1个组织单位,将域用户帐户加入该组织单位。

在域成员计算机(S2)上创建共享文件夹,并设置所有域用户帐户的共享权限为读取,NTFS权限为读取和执行、读取、写入。

在域控制器(S1)上安装文件服务器角色,并设置iSCSI目标服务器,以提供故障转移群集使用的共享存储(如,iSCSI目标服务器)。

将两个域成员计算机(S2和S3)连接到域控制器(S1)上的共享存储。

在两个域成员计算机(S2和S3)上安装故障转移群集功能、文件服务器角色。

在两个域成员计算机(S2和S3)上验证并创建故障转移群集。

在一个群集节点(S2或S3)故障后,实现文件服务持续可用,以验证故障转移效果。

四、实训要求(40分)

掌握Hyper-V服务器的管理配置。(5分)

掌握虚拟机的管理配置。(5分)

掌握通过Windows活动目录实现用户帐户及权限的管理。(7分)

掌握组织单位的使用。(3分)

掌握共享资源的管理。(2分)

掌握用户权限的设置。(3分)

实现故障转移群集的设置。(10分)

完成项目实训报告。(5分)

实训项目分析与操作记录

实训环节搭建

1、环境准备:

确保两台服务器已加入域,并配置好网络。

每台服务器配备两块网卡,一块用于连接专用网络(心跳网络),另一块用于连接企业网络。

2、存储设备连接:

将外部存储设备(如SAN或NAS)连接到服务器。

在服务器上初始化存储设备,确保其能够被识别和使用。

3、安装故障转移群集功能:

在WindowsServer2008R2上,打开“服务器管理器”。

选择“添加功能”,然后找到并添加“故障转移群集”功能。

4、验证配置:

打开“故障转移群集管理器”。

选择“验证配置”,然后添加要验证的节点。

运行所有测试,确保所有硬件和软件组件都符合群集要求。

5、创建群集:

在“故障转移群集管理器”中,选择“创建一个群集”。

添加两个节点到群集,并设置群集名称和IP地址。

确认信息无误后,开始创建群集。

6、配置文件服务器:

在群集上,选择“服务和应用程序”,然后点击“配置服务或应用程序”。

选择“文件服务器”角色,并按照向导完成安装。

选择存储,并设置客户端访问点(如共享文件夹的路径和名称)。

实训实施步骤

实训项目体会

在这次Windows故障转移群集功能的配置实训中,我首次深入了解了这一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起初,面对复杂的群集配置要求和步骤,我感到有些迷茫。但在逐步完成环境准备、存储设备连接、故障转移群集功能安装等任务后,我逐渐掌握了这一技术的核心要点。实训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细致规划的重要性。从网络拓扑的设计到IP地址的规划,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考虑。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如使用iSCSI存储设备来模拟真实的群集环境。在配置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挑战,如网络配置错误、存储设备识别问题等,但通过查阅资料和不断尝试,我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通过这次实训,我不仅掌握了Windows故障转移群集功能的配置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这一技术。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这一技能将为我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