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涡虫病
寄生在海参上的涡虫类,目前发现有16属39种,其中裸涡虫属(Anoplodium)有12种,闭性涡虫属(Cleistogamia)有7种,其余14属各1-3种(Jangoux,1987)。;三、腹足类寄生病(Pleopodiasis)
寄生在海参上的腹足类有16属33种,其中内寄螺属(Entocolax)6种,巨穴螺属(Megadenus)5种,瓷螺属(Balcis)4种,其余13属各1-3种。;深海豆怪螺(Pisolamiabrychius)寄生在变梦参(Oneirophantamutabilis)上,深海豆怪螺用吻吸附在变梦参的体表,并用吻刺入海参的体壁,穿过体壁达到体腔,用吻突从宿主组织、体液、血液摄取营养(图10-1)
在吻穿入体壁的部位出现肿块。
内寄生的种类用吻吸附在寄主的体壁、消化道、呼吸树等组织器官上,从中摄取营养,由于腹足类的寄生,海参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消瘦,生长缓慢,性腺不能发育。;;第二节鳖的疾病;一、鳖红脖子病
(Redneckdiseaseofsoft-shelledturtle);【症状和病理变化】病鳖早期咽喉部充血、红肿、食欲减退,反应迟钝,腹甲轻度充血,少数鳖颈部溃烂、坏死;中后期鳖颈部充血红肿,不吃食,常爬上岸,脖子伸缩困难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有的病鳖周身水肿,腹甲严重充血,甚至出血、溃疡,体表可见形成的疤痕;出现多个大小不一的红斑,并逐渐溃烂;眼睛白浊,严重时失明,口腔、舌尖和鼻孔充血,甚至出血。多数病鳖表现为烦躁不安,食欲极差,脖子伸缩缓慢或迟钝,不肯下水,时而浮于水面,时而伏于沙地或遮荫处,时而钻人泥中,脖子常伸出壳外不能摆动,呼吸困难,最后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导致死亡。;;【流行情况】该病对各种规格的鳖都有危害,尤其对成鳖危害最为严重。流行温度在18℃以上,我国长江流域各省以及天津、河南、河北均有此病发生。该病的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20%~30%,最高可达60%。长江流域的流行季节为3~6月,华北为7~8月,有时可持续至10月中旬,温室养殖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诊断方法】
1.根据病症、流行情况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判断。
2.采集濒死鳖的肝脏、脾、肾等内脏组织涂片,固定后用革兰氏染色,油镜观察,若发现呈革兰氏阴性,两端着色较深的红色的小杆菌,可初步认定??该菌。
3.将上述病料接血清琼脂平板,30℃培养24~48h,若长出灰白色的小菌落,将此菌落用生理盐水洗下后与抗鳖红脖子病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血清进行平板凝集试验,若呈阳性,则可确诊。
4.对于病毒病原的诊断,除病原分离外目前尚无其它方法。;【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1.做好分级饲养,避免鳖互咬受伤,受伤的鳖不要放入池中。
2.定期用浓度2×10-6的漂白粉或浓度0.5×10-6漂白粉精泼洒消毒。
3.每公斤鳖用15~20万国际单位的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投喂,每天一次,连续3~6d。
4.人工注射鳖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或红脖子病病鳖脏器土法疫苗,注射剂量为:500g以下的鳖0.2~0.5ml,500g以上的鳖0.5~1ml(疫苗浓度为2%~2.5%)。;治疗方法:
1.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菌药物注射患病蛙的后腿皮下或肌肉,注射量为每公斤鳖体重20万国际单位,注射后立即放入较大水面的隔离池饲养。
2.将池水放至到10cm,用浓度50×10-6的链霉素浅水泼洒(适用于温室),维持3h后加水,每天一次,连续三次。
3.用浓度3~4×10-6的漂白粉或0.4×10-6的二氧化氯泼洒,连续2次,隔1~2d一次。
4.口服土霉素、金霉素、先锋霉素或磺胺类药物等药物,用量为每公斤鳖体重0.2g,第2~6d减半;还可按每100kg鳖每天用先锋霉素7.5g,病毒灵2g、维生素C1.2g、维生素E0.5g,分二次投喂,连续6d。
5.每100kg鳖,每天在饲料中添加蚤休30g,虎仗30g,连喂5~7d。;一、鳖红脖子病二、鳃腺炎三、红底板病四、出血性肠道坏死症五、腐皮病六、穿孔病七、疖疮病八、爱德华氏菌病九、白斑病十、白毛病十一、鳖钟形虫病十二、血簇虫病十三、鳖锥虫病十四、萎瘪虫病十五、脂肪代谢不良症十六、氨中毒症十七、外生殖器下垂症
第四节龟的疾病
一、龟颈溃疡病二、腐甲病三、烂板壳病四、肠胃炎五、口腔炎六、溃烂病七、绿毛秃斑症
第五节蛙的疾病
一、红腿病二、肠胃炎三、脑膜炎黄杆菌病四、链球菌病五、烂皮病六、腹水病七、爱德华氏菌病八、温和气单胞菌病九、车轮虫病十、纤毛虫病十一、锚头蚤病
第六节大鲵的疾病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