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细胞的生命历程——高考生物学考前三个月速记清单
【必备知识】
考点1有丝分裂与无丝分裂
一、有丝分裂的过程(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
时期
植物细胞示意图
主要特点
分裂间期
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每条染色体都形成两条完全一样的姐妹染色单体
分裂期
前期
①出现染色体;②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③从细胞的两极发出许多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中期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
后期
每个着丝点分裂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末期
①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②纺锤丝逐渐消失;③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二、细胞增殖过程中有关曲线和柱形图的分析
曲线模型
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数量与核DNA数量比值的变化曲线
图中ef(BC)段表示S期DNA的复制,染色单体形成,fg(CD)段表示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时期,包括G2期、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gh(DE)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
根据柱状图判断细胞分裂时期的规律
根据染色单体变化判断各时期
染色单体有G2期、前期、中期:甲图无后期、末期:乙图G
染色单体
有G2期、前期、中期:甲图
无
后期、末期:乙图
G1期:丙图
4n:
4n:4n:2nG2期、前期、中期:甲图
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4n:0
核DNA分子数:染色单体数:染色体数=
4n:0:4n后期、末期:乙图
2n:0:2nG1期:丙图
三、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
(1)特征: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关键是DNA的复制)之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2)意义: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四、无丝分裂
1.含义: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2.过程
细胞核延长→核中部向内凹进,缢裂成两个细胞核→整个细胞从中部缢裂为两个子细胞
3.实例: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
五、有丝分裂的观察
一、实验原理
项目
原理
选材
高等植物的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较旺盛
染色
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质)易被碱性染料[如甲紫溶液(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成深色
时期确定
在同一分生组织中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判断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二、实验步骤
考点2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一、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1)实验现象
①琼脂块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②NaOH扩散的体积和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随着琼脂块的增大而减小。
(2)实验结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
二、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
(2)细胞核的控制能力制约细胞的长大。
考点3细胞分化与全能性
一、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1.细胞分化的概念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时间:发生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结果:
(1)分子水平的变化:mRNA种类不同蛋白质种类不同
(2)细胞水平的变化: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变化,逐渐失去分裂能力
(3)组织、器官水平的变化:产生不同类型的细胞,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4.细胞分化的特点
特点
解释
持久性
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分化程度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
不可逆性
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不会再演变成原始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至死亡
普遍性
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稳定性
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
5.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重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6.原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细胞内含有形成完整个体所需的全套基因。
3.植物细胞全能性和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①植物细胞表现全能性的条件:离体(必要条件)、提供营养物质(水、无机盐维生素氨基酸等)、激素(细胞分裂素生长素等)及其他适宜条件(适宜的温度、pH等)
②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高度特化的动物细胞,从整个细胞来说,其全能性受到限制。但是,其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如利用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如克隆羊多利的产生)。
4.细胞全能型大小的比较
细胞全能性的大小:一般而言,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越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能够增殖的细胞停止增殖的细胞。动物受精卵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