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质教育思想的角度谈贯彻“双减”政策的现实意义
一、素质教育
(一)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决定》进一步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四)素质教育的对象
实施素质教育还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
二、“双减”政策的现实意义
(一)落实双减政策,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负担太重是当前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落实“双减”政策,能够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避免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将闲暇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落实“双减”政策,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意见指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严格按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学校教育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群众才能不给孩子报班培训。指明学校要提升教学质量,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三)落实“双减”政策,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教育问题是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均衡的矛盾的具体体现。现在人民群众“上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因此当前关注减负问题,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落实“双减”政策的措施
(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
各级教育部门要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明确要求。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
(二)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对违背教育规律,冲击学校教育,破坏教育生态,有违教育公平的问题,重拳出击,大力规范。一是坚持从严审批机构,二是严禁资本化运作,三是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四是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五是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
(三)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推进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特别是同一区域校际差异。要通过积极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要做强做优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专题教育资源和覆盖各年级各学科的学习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率和覆盖面。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做到应教尽教。
(四)深入推进教育评价体制改革
只有效地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机制,从重视学历转变为重视能力和素质,避免教育“内卷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从根本上夯实“双减”工作持续、有效落实的制度基础,为工作科学深入开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