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正确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教学难点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通过比较发现信息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物的发展做出合理的预测。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校即将举行运动会,为了选拔出优秀的运动员,体育老师对我们班同学的体育项目特长进行了调查。老师收集到了一些数据,想请大家帮忙整理一下,看看哪种体育项目最受同学们欢迎。(出示收集到的数据:跑步15人,跳绳12人,跳远8人,踢毽子10人)
2.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这些数据,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来表示吗?(引导学生回顾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3.学生动手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绘制出表示这些数据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老师又对其他班级同学的体育项目特长进行了调查,得到了如下数据:跑步18人,跳绳14人,跳远10人,踢毽子12人。现在老师想把两个班的情况进行对比,该怎么办呢?(引发学生思考)
2.尝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让学生尝试在同一个统计图中表示出两个班的数据。老师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绘制情况。
3.展示并讲解复式条形统计图
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统计图,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老师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解,引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两者数量的多少。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过程,讲解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确定标题和纵轴、横轴所表示的项目。
确定单位长度,根据数据的大小合理确定一格表示的数量。
画出不同颜色或线条的直条来表示不同的数据,并注明图例。
检查数据是否准确,统计图是否美观。
强调图例的重要性:图例是用来区分不同类别或组的数据的,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必不可少。
4.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思考以下问题:
哪个班喜欢跑步的人数最多?哪个班喜欢跳绳的人数最少?
两个班喜欢跳远的人数相差多少?
你还能从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
让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汇报。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数据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老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绘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拓展练习
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如两个城市不同年份的降水量统计图、两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统计图等,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如根据统计图预测下一年的降水量变化趋势、根据身高情况分析两个班级学生的身体发育情况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
3.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调查学校里两个不同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然后将数据整理并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各小组汇报展示自己绘制的统计图,并交流在调查和绘制过程中的体会。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需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数据分析和比较方面的优势,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布置作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