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概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系统复习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理解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
熟练掌握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特点及概率计算公式,能运用这些公式解决相关的概率计算问题。
理解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的概念,掌握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和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概率知识点的梳理和典型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和运算求解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复习概率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数学思维习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理性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特别是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概率计算。
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及概率计算。
2.教学难点
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如何准确判断一个概率模型是古典概型还是几何概型。
复杂的概率问题中事件关系的分析和概率公式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梳理概率的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典型例题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让学生通过适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15分钟)
1.概率的基本概念
随机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事件。
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
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肯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频率:在相同条件下重复n次试验,事件A发生的次数m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即\(f_n(A)=\frac{m}{n}\)。
概率: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度量,用P(A)表示。当试验次数n很大时,频率\(f_n(A)\)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这个常数就可以作为事件A的概率的估计值。
2.古典概型
特点:
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
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概率计算公式:\(P(A)=\frac{A包含的基本事件个数}{基本事件的总数}\)。
3.几何概型
特点:
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概率计算公式:\(P(A)=\frac{构成事件A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长度(面积或体积)}\)。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
互斥事件:若事件A与事件B不能同时发生,则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记作\(A\capB=\varnothing\)。
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若事件A与事件B互斥,则\(P(A\cupB)=P(A)+P(B)\)。
对立事件:若事件A与事件B互斥,且\(A\cupB\)为必然事件,则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记作\(B=\overline{A}\)。
对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公式:\(P(\overline{A})=1P(A)\)。
(二)典型例题讲解(30分钟)
1.古典概型问题
例1:从1,2,3,4,5这5个数字中任取两个数字,求这两个数字之和为偶数的概率。
分析:首先确定基本事件总数,然后找出满足两个数字之和为偶数的基本事件个数,最后利用古典概型概率公式计算概率。
解答:从5个数字中任取两个数字的基本事件总数为\(C_5^2=\frac{5\times4}{2\times1}=10\)个。
两个数字之和为偶数包含两种情况:两数都为奇数或两数都为偶数。
两数都为奇数的基本事件有\(C_3^2=\frac{3\times2}{2\times1}=3\)个,分别是(1,3),(1,5),(3,5);
两数都为偶数的基本事件有\(C_2^2=1\)个,是(2,4)。
所以满足条件的基本事件个数为\(3+1=4\)个。
则所求概率\(P=\frac{4}{10}=\frac{2}{5}\)。
总结:解决古典概型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确定基本事件总数和满足条件的基本事件个数,可通过列举法、排列组合等方法来求解。
2.几何概型问题
例2:在区间\([0,10]\)内任取一个数x,求不等式\(x^23x+2\leq0\)成立的概率。
分析:先求解不等式,确定满足不等式的x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计算概率。
解答: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