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离子反应课时1基于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物质电离
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几组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形成电离的概念,能从宏微结合的角度进一步对物质进行分类,以探究的方式建构电离模型。2.通过合作探究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知道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认识常见的电解质,能从微观的角度(电离)认识酸、碱和盐,并能用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的电离过程。3.通过化学实验认识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条件,建立电离方程式的认知模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英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法拉第(M.Faraclay,1791~1867)在论文关于电的实验研究中的提出在电解时,溶液中的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电解分解产物来传输的。他把电解前未分解的物质叫做电解质,传输电流的电解产物叫做离子,带正电荷并向阴极移动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并向阳极移动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阿伦尼乌斯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毕业后,开始研究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质。他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完成了足够数量的实验工作后,写出了题为电解质的导电性研究的论文,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是电解质溶液在水中就会自发地、大量地离解成为正、负离子。即使没有电流通过溶液,溶液中也存在着离子。这一点与传统的观念(必须先在溶液中通过电流,然后才能产生离子)是截然不同的。
思考交流法拉第和阿伦尼乌斯的观点有何区别,哪种观点是正确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变化肉眼无法观察,请同学们通过实验说明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是否发生变化?
【活动探究1】:NaCl溶液导电性机理探究猜想一:纯水导电猜想二:氯化钠导电猜想三:氯化钠与水作用导电氯化钠溶液水氯化钠
实验序号物质实验现象导电性1NaCl溶液灯泡亮起2蒸馏水灯泡不亮3NaCl固体灯泡不亮结论:氯化钠溶液导电是氯化钠和水共同作用导致的能导电不能导电不能导电
010203电流是由带电荷的粒子按一定方向移动而形成的;带电粒子包括:电子、离子。氯化钠溶液导电?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小组讨论】:NaCl溶液能导电的原因?
结论:通电条件下,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01思考:没有通电的情况下,是否也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02提示: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只与溶质的浓度(溶质的质点数)有关,而与溶质的种类无关,溶液的这类性质称为依数性。
数据分析:物质水1mol/L蔗糖溶液1mol/L氯化钠溶液1mol/L氯化镁溶液凝固点0℃-1.86℃-3.7℃-5.6℃现象:加入溶质的溶液凝固点下降,不同溶质的溶液凝固点变化不同,结合提示可以知道在三种溶液中的质点数不同。结论:电解质的电离不需要通电条件,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就可以达成。
交流与讨论:NaCl溶液导电﹑NaCl固体不导电是因为?NaCl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NaCl固体同样是由离子构成,为什么不导电呢?结合NaCl固体微观图像发现固体状态的NaCl中离子以静电作用力紧密排列,离子无法自由移动,从而不导电。
序号物质现象能否导电是否有自由移动粒子175%酒精2稀硫酸3氢氧化钡溶液4碳酸钙溶液5氯化钠溶液6硝酸钾溶液否能能否能能小组实验探究:有哪些物质类似氯化钠在水中能导电利用已有物质完成实验并填写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