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鼻的应用解剖学和生理学 (2).ppt
文件大小:2.84 MB
总页数:40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3.61千字
文档摘要

第1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鼻的应用解剖学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鼻腔的三维解剖结构是维持正常鼻生理功能的基础。每侧鼻腔借助深在而隐蔽的鼻腔开口分别与4个鼻窦相通。4个鼻窦还分别与眼眶、颈内动脉(颅内段)及海绵窦构成复杂的解剖比邻关系。第2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外鼻外鼻(externalnose)由成对或单个的软骨构成。外观呈三棱锥状。鼻根鼻梁鼻尖鼻背鼻翼鼻底鼻小柱前鼻孔鼻唇沟第3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外鼻软骨支架主要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构成。隔背软骨鼻外侧软骨(鼻背板)鼻中隔软骨(鼻隔板)大翼软骨外侧脚(鼻翼支架)(马蹄形)内侧脚(鼻小柱支架)鼻副软骨小翼软骨籽状软骨第4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5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骨支架由鼻骨、额骨鼻部和上颌骨额突组成。鼻骨成对,其上缘、外侧缘、下缘分别于额骨、上颌骨额突、鼻外侧软骨上缘连接。鼻骨后面的鼻骨嵴则与额棘、筛骨垂直板和鼻中隔软骨连接。第6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梨状孔:鼻骨(上)与上颌骨额突(外)及腭骨突起共同形成梨状孔。第7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特点:1、鼻尖、鼻翼及鼻前庭皮肤较厚,并与其下的脂肪纤维组织及软骨膜连接紧密,炎症时稍有肿胀压迫神经末梢,疼痛明显。2、鼻尖、鼻翼处皮肤富含皮脂腺、汗腺,易发生痤疮、酒渣鼻和疖肿。3、静脉回流外鼻静脉经内眦静脉颈内静脉面静脉内眦静脉经眼上静脉海绵窦眼下静脉面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第8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神经运动神经:面神经。感觉神经: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筛前神经、滑车上神经、滑车下神经、眶下神经)5、淋巴回流外鼻的淋巴主要汇入下颌下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第9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鼻腔鼻腔(nasalcavity)左右各一,其冠状切面呈三角形,矢状切面上内侧壁及外侧壁均呈四边形。以鼻内孔(鼻域)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第10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鼻前庭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内孔(鼻域),表面皮肤覆盖。特点:1、皮肤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故易发生疖肿。2、皮肤与软骨紧密连接,一旦发生疖肿,疼痛剧烈。第11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固有鼻腔一构成前界为鼻内孔,后界为后鼻孔,有内、外、顶、底四壁。1、顶壁呈穹隆状前段倾斜上升(为鼻骨和额骨鼻突构成)后段倾斜向下(为蝶窦前壁)中段水平(为分隔颅前窝的筛骨水平板)筛骨水平板上多孔(筛孔),又称筛板(cribriformplate)容嗅区粘膜的嗅丝通过抵达颅内。2、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前3/4由上颌骨腭突,后1/4有腭骨水平部构成。第12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垂直板和梨骨组成。软骨膜和骨膜外覆粘膜。利特尔区(little’sarea)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第13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4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4、后鼻孔由蝶骨体(上)、蝶骨翼突内侧板(外)、腭骨水平部后缘(底)、梨骨后缘围绕而成第15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5、外侧壁由上颌骨、泪骨、下鼻甲骨、筛骨迷路、腭古垂直板及蝶骨翼突构成。第16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7页,共40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鼻腔外侧壁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分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