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课程申报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筒述此课程优缺点
优点:围绕药物设计的理论体系、研究策略和方法等进行了系
统的阐释,并有一定的实践操作,包括序列比对、蛋白质结构演
示、小分子三维结构构建与优化、小分子药效团模型构建、分子对
接等。
缺点:侧重理论,实操偏弱、且以片段性为主;内容广泛、针
对性不强。
与传统的《药物设计学》相比,本课程的实操性和应用性强,
更注重利用计算机的计算、逻辑判断、图形显示等功能进行合理药
物设计。培养创新型药物设计人才是本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AI辅
助“一人一个新化合物”源头创新+湿实验多空间多场景教学构建了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的立体化信息教学平台,全方面引导学生
开展基于挑战的探索性学习。
一、聚焦“中国梦新药梦”,以该课程“一人一个新化合物”
为源头创新,驱动“药物研发链”与“专业课程链”双链融合教学
模式,获第八届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激发学生为祖国医药振兴而奋发图强的爱国情怀,并立志做中
国老百姓用得起的新药。课程设计即以药物研发为导向,创设了
“一个学生设计一个新化合物”的源头创新,实现了“人人创新”
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1
二、课程采用“全面貌、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四个维度
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获广东省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案例二等奖和全国
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创新作品奖。
针对该课程实践性强、创新要求高、知识体系复杂等特征,课
程团队采用教研融合的AI+湿实验多空间多场景结合教学方法,即
从虚拟仿真“全面貌”、线上资源“全天候”、互动模式“全方
位”和数据资源“全覆盖”四个维度打造线上线下教学现场,引导
鼓励学生开展基于挑战的探索性学习。
三、课程团队“长江-名师-优青”领衔、老中青结合,教学科
研深度融合、引领大学生创新创业,获批广东省基于双创人才培养
的大药学教学团队。
将团队教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高水平科研项目引入《计算
机辅助药物设计》课程教学,课程内容每年滚动更新,打通科学前
沿到本科教学的最后一公里,提升了本科学生高阶性思维的培养。
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药物设计类SCI论文6篇,获“挑战杯”国
家级奖项4项和第二届世界大学生药学中药学创新创业暨实验教学
改革大赛特等奖以及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创新成果一
等奖。
四、课程考核(试)情况
在申报高校中实行线上+线下(拓展)混合的考核方式:
鉴于本课程的特殊性,须建立特色的考核标准,即将过程性考
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融合。线上教学中,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在
2
网络平台自学;老师通过微信群和课程论坛进行实时指导。学生通
过完成单元测试和考试获得线上考核分数。线下(拓展)教学中,
对线上学习成果进行检验,查漏补缺并进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上
机指导学生熟悉计算机辅助设计相关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进行操作考
核;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学,展示其
初步应用水平;课程内容服务于药学院特色课程-创新药物设计与研
究综合大实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所学直接转化为成果。根据
学生的操作考核、互动讨论、开题汇报、实验记录和成果总结汇报
获得线下考核分数。
总成绩由线上线下各部分考核分数得到(成绩以百分计):
总分=单元测验(占15%)+线上考试(占25%)+讨论互动(占
10%)+操作考核(10%)+开题汇报(占10%)+实验记录(占10%)+
成果总结汇报(占20%)
社会学习者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设置合格(60及以上,80以下)和优秀(80及以上)
两档成绩,线上成绩将由学习视频后完成测试和考试的情况得到
(成绩以百分计〉:总分=单元测验(占40%)+考试(占60%)
五、课程应用情况
在申报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自2004年以来,××大学药学院就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包括
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相关课程,受教人数约
90人/年。后来陆续推广到生物医药相关专业的学生,受教人数达
3
到300人/年。依托××大学教育部“双一流”药学学科,教学团队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