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年药物制剂期末复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制剂)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荟萃含答案.docx
文件大小:32.34 KB
总页数:22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9.79千字
文档摘要

2024年药物制剂期末复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制剂)考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荟萃含答案

(图片大小可任意调节)

第1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

1.Ⅱ类药物的特点是(所属,难度:3)

A、高溶解性、低渗透性

B、低溶解性、高渗透性

C、高溶解性、高渗透性

D、低溶解性、低渗透性

E、高溶解性、低滤过性

参考答案:A

2.达峰时间(所属,难度:1)

A、Cmax

B、Ka

C、Ke

D、Tmax

E、Css

参考答案:D

3.蓄积系数与什么有关(所属,难度:2)

A、消除速度常数

B、给药时间间隔

C、剂量

D、A+B

E、B+C

参考答案:E

4.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模型方程是(所属,难度:3)

A、dX/dt=-kX

B、dX/dt=k0+kX

C、dX/dt=k0-kX

D、dX/dt=-k0X

E、dX/dt=k0/kX

参考答案:C

5.关于药物生物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所属,难度:2)

A、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药物的吸收速率有关

B、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生物半衰期短

C、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给药途径有关

D、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释药速率有关

E、具有一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与剂量有关

参考答案:B

6.有些药物的代谢产物比母体药物的药理活性更强,这为新药发现和合理药物设计提供了途径和方向,例如(所属,难度:4)

A、可待因

B、庆大霉素

C、非那西丁

D、氯丙嗪

E、左旋多巴

参考答案:C

7.药物的溶出速率可用下列哪项表示(所属,难度:4)

A、Ficks方程

B、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

C、Noyes-Whitney方程

D、Higuchi方程

E、以上均不对

参考答案:C

8.对于水溶性药物而言,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是

A、分散

B、崩解

C、溶出

D、溶解

E、溶散

参考答案:B

对于难溶性药物而言,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是

A、分散

B、崩解

C、溶出

D、溶解

E、溶散

参考答案:C

9.Ⅰ期临床药物动力学实验时,下列哪条是错误的(所属,难度:3)

A、年龄以18~45岁为宜

B、受试者原则上应男性和女性兼有

C、目的是探讨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动态变化过程

D、一般选择健康志愿者

E、一般应选择目标适应证患者进行

参考答案:E

10.化学结构决定疗效的观点(所属,难度:4)

A、是生物药剂学的基本观点

B、该观点认为药物制剂的药理效应纯粹是由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决定的,是正确的观点

C、该观点不正确,化学结构与疗效不一定相关

D、是片面的观点,剂型因素、生物学因素均可能影响疗效

E、是药物动力学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D

11.关于促进扩散的错误表述是(所属,难度:2)

A、不需要细胞膜载体的帮助

B、有饱和现象

C、又称中介转运或易化扩散

D、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E、转运速度大大超过被动扩散

参考答案:A

12.进入肠肝循环的药物的主要来源部位是(所属,难度:1)

A、肾脏

B、肝脏

C、肺

D、心脏

E、胆

参考答案:E

13.以下表达式中,能反映多剂量给药体内药物蓄积程度的是(所属,难度:3)

A、(Cssmin-Cmin)/Cssmax

B、Cssmin/C(1)min

C、Cssmax-Cssmin

D、(Cssmax-Cssmin)/Css

E、(Cssmax-Cssmin)/Cssmin

参考答案:B

14.一些小分子物质经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所属,难度:2)

A、主动转运

B、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C、细胞通道转运

D、被动转运

E、胞饮

参考答案:B

15.连续服用药物及其药物代谢酶诱导剂,会使得其血浆中药物浓度(所属,难度:3)

A、先升高后降低

B、逐渐升高

C、逐渐降低

D、无变化

E、先降低后升高

参考答案:C

16.口腔黏膜中渗透能力最强的是(所属,难度:2)

A、腭黏膜

B、牙龈黏膜

C、舌下黏膜

D、颊粘膜

E、鼻黏膜

参考答案:C

17.可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的方法是(所属,难度:5)

A、制成片剂

B、制成口服液

C、制成胶囊剂

D、制成W/O/W

E、制成普通片剂

参考答案:D

18.某单室模型药物静注20mg,其消除半衰期为3.5h,表观分布容积为50L,

初始药物浓度是多少?(mg/L)

A、0.1

B、0.2

C、0.3

D、0.4

E、0.5

参考答案:D

19.可作为多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