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支架—DES技术革命新引擎ABSORB研究是一项前瞻、多中心、非随机研究,入选113名患者,植入全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bioresorbablevascularscaffold,BVS),支架由聚乳酸材料制成,在急性期植入闭塞的血管可将管壁撑开,此后支架结构逐渐降解并最终全部吸收,不在血管内留下任何痕迹,从而不影响血管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1因此,从理论上说,新型可吸收支架能够改善现有DES的极晚期安全性问题。2ABSORB研究随访植入BVS后,30天,6个月,12个月的临床MACE事件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此外,还通过冠脉造影、IVUS、OCT等检查手段,评估支架及血管壁的变化情况。3研究30天随访结果已于年初的ACC会议公布,支架内血栓、靶病变重建率均为零,MACE事件率为2.0%。4ABSORB第二阶段研究结果PCR公布的ABSORB-Cohort-B研究术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依旧令人振奋显示随访6个月时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为4.4%,并且无一例支架内血栓事件通过QCA进行评价,支架节段再狭窄率为2.4%,晚期管腔丢失仅为0.19mm(定义为支架植入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支架管腔直径之差)Serruys教授认为该试验的结果显示,BVS可吸收支架的效果已经能同现有金属结构的药物洗脱支架相媲美,也标志着BVS可吸收支架系统距离实际临床应用仅剩一步之遥3214ISAR-TEST-4研究ISAR-TEST-4研究的12个月结果显示可降解雷帕霉素药物支架和非降解雷帕霉素或依维莫司药物支架的临床疗效相同2010年ESC年会公布的ISAR-TEST-4研究2年结果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可降解药物支架和非降解药物支架的临床疗效依然没有差别。该研究将接受药物支架的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入选生物可降解药物支架组和非降解药物支架(Cypher和XienceV)组。两组分别有1299和1304例患者入选。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心源性死亡或心肌梗死组成的复合终点和靶病变重建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1至2年间终点事件发生率都很低2年时的心源性死亡或心肌梗死复合终点发生率在生物可降解药物支架组为7.1%,在非降解药物支架组为7.2%(RR=0.98,95%CI=;P=0.89)明确或可能血栓的发生率在生物可降解药物支架组为1.1%,在非降解药物支架组为1.7%9(RR=0.67,95%CI=;P=0.24)在抗再狭窄效果上,1至2年TLR增加率在可降解药物支架组和非降解药物支架组分别为2.2%和2.3%(P=0.79),造影再狭窄增加率在两组分别为3.9%和3.0%(P=0.19)主要终点发生率在可降解药物支架组和非降解药物支架组分别为16.4%和17.4%(RR=0.94,,P=0.51)研究的结论是可降解药物支架和非降解药物支架2年时的临床疗效没有差别,理论上生物可降解药物支架促进临床疗效的作用在2年随访时间内仍然没有显现。桡动脉介入诊断与治疗对目前有关不同经桡动脉途径注册研究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显示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与经股动脉途径类似,但前者严重出血需要输血治疗明显较少,因需要输血而死亡和缺血事件也下降英国Chase教授还对4个中心38872例PCI患者进行分析,显示桡动脉途径需要输血为1.4%,而股动脉途径则为2.8%,前者与后者比较,减少的OR值为0.56(95%可信区间0.45-0.69,P0.0001),经股动脉途径需要输血患者一年死亡增加的OR值为3.58(95%可信区间2.94-4.36,P0.0001)。?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有关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因出血或血肿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较少,与之相关的死亡率和缺血事件下降,患者无需卧床,因此深受患者和医生的欢迎另外,也有专家报道可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斑块旋切术、颈动脉介入治疗和肾动脉介入治疗等加拿大魁北克心脏研究所Beitrand教授认为不仅普通患者可以应用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而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如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也可以应用,对心衰和休克患者在经股动脉置入IABP、ECMO同时,也可以采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010ESC临床试验论坛上,来自意大利的Sciahbasi教授公布了LATENT研究结果LATENT研究入选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所有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共计1540例,随机分为经左侧桡动脉或右侧桡动脉入路组研究的结果显示采用左侧桡动脉入路组的透视时间明显低于右侧(149minvs.168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