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视野改变:偏盲一侧视中枢病变可产生对侧同向性偏盲,而中心视力不受影响,称黄斑回避。皮质盲双侧视觉中枢病变产生全盲,但对光反射存在。视幻觉:视中枢刺激性病变可出现幻视、闪光、火星、暗影等。视觉失认:见于左侧纹状区周围及角回病变。患者视觉正常,但不认识看见的物体、图象或颜色等,有时需借助于触觉方可辨认。视物变形:见于视觉中枢及顶、颞、枕交界区病变。患者所看见的物体变大、变小,形状歪斜不规则及颜色改变,此症状亦可能是癫痫的先兆。第31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边缘叶(limbiclobe)主要结构:由扣带回、海马回、钩回组成。边缘叶与杏仁核、丘脑前核、乳头体核、丘脑下部、岛叶前部、额叶眶面等结构共同组成边缘系统。主要功能:边缘系统与网状结构和大脑皮质有广泛联系,参与高级神经、精神和内脏的活动。损害表现:可出现情绪及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幻觉、反应迟钝等精神障碍及内脏活动障碍。第32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主要表现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低)\运动异常(增多或减少)震颤等黑质-苍白球病变: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如Parkinson病壳核\尾状核病变:肌张力减低\运动增多综合征,如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等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病变的临床特点2.基底节病变第33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4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5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基底核病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临床表现:一是不自主运动;二是肌张力改变。多见于变性疾病,亦见于脑血管病、炎症、中毒、肿瘤等。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由新纹状体病变引起。如舞蹈样动作(壳核病变);手足徐动症(尾状核病变)偏侧投掷运动(丘脑底核病变)。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由苍白球(旧纹状体)、黑质病变引起。见于震颤麻痹,表现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及静止性震颤。第36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内囊【解剖及生理功能】内囊是位于尾状核、豆状核及丘脑之间的白质带,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丘脑,前内侧为尾状核,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其纤维呈扇形放射至大脑皮质。在水平切面上,内囊形成尖端向内的钝角型(v字形),分为前肢、后肢和膝部。前肢:位于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额叶脑桥束在此通过;膝部:位于“V”字型的尖端部位,皮质脑干束在此通过;后肢:位于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前部为皮质脊髓束通过,其后部为丘脑皮质束、最后为听辐射和视辐射等。第37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38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内囊【临床表现和定位】内囊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三偏”综合征,即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内囊部分损伤内囊的前肢、膝部、后肢通过的传导束不同,因此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损害可单独或合并出现不同的1~2个症状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身共济失调、偏盲、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等。第39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间脑第40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间脑(丘脑)间脑位于两侧大脑半球之间,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上丘脑及底丘脑四部分。间脑的体积不足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结构及功能非常复杂。(一)丘脑(thalamus)【解剖及生理功能】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对称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丘脑被薄层Y形白质纤维分隔为若干核群,主要有:前核群、内侧核群、外侧核群。丘脑是感觉传导的皮质下中枢和中继站,同时它对运动系统、边缘系统、上行网状系统和大脑皮质的活动均有影响。第41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间脑第42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间脑(丘脑)【丘脑损伤的临床特点】丘脑病变时,可产生丘脑综合征。包括: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各种感觉均消失对侧偏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对侧偏身感觉过敏或感觉过度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强迫性苦笑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丘脑手第43页,共73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间脑(下丘脑)(二)下丘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