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气道管理共识
中国急诊气道管理协助组()
背景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推出了我国的《困难气道管理指南》。但对于急诊存在病种、治疗目的、治疗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无法有效指导急诊临床实践。中国急诊气道管理协作组结合急诊气道特色,提出“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迅速评估再干预,强化降阶梯预案,简便、有效、最小创伤”为原则的急诊气道管理专家共识。
一、急诊气道特点紧急和不可预见性1.在紧急状况下,没有时间进行详细的病史问询、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评估患者。2.病情多变,突发事件多,常常需要非计划性建立急诊气道。3.急诊患者病情危重,氧储备能力差,对气道建立时限规定高,且常常存在不能配合、生命体征不平稳、气道分泌物多、轻易呕吐误吸等状况。
一、急诊气道特点4.目前国内急诊所配置的气道管理工具相对单一和陈旧,碰到困难气道时手段有限。5.急诊从业人员气道管理经验参差不齐。因此,急诊医学科必须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制定原则化的气道管理规范,提高急诊医护人员的气道管理水平。
二、基本概念1、急诊困难气道接受过系统培训的急诊医师,在面罩通气或气管插管时碰到了困难,或者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状况。2困难气管插管:2.1困难喉镜显露直接喉镜通过多次努力后仍不能看到声带的任何部分喉镜显露分级(Ⅲ~Ⅳ级)。
2.2困难气管插管无论存在或不存在气道病理变化,需要多次尝试气管插管2.3紧急气道只要存在困难面罩通气,无论与否合并困难气管插管,均属紧急气道。病人极易陷入缺氧状态
三、急诊气道管理的临床决策流程两个环节Step1:保证通气与氧合,同步初步评估气道情况。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首要目的。同步按“CHANNEL原则”初步评估患者气道状况。
急诊气道管理临床决策流程Step2:明确气道状况,建立人工气道。这一阶段明确患者气道状况,按照“降阶梯”的思绪进行准备,提议使用气道管理车,以提供立即可取的气道管理设备,迅速建立人工气道。有条件患者可选迅速诱导插管程序。碰到困难气道时,遵照“优先维持通气与氧合”原则,切忌盲目多次尝试。人工气道的建立方式遵照“简便、有效、最小创伤”原则,优选可视化技术。
急诊气道管理临床决策流程
急诊气道管理临床决策流程3.1CHANNEL原则3.1.1C(crashairway,瓦解气道)瓦解气道是指患者处在深度昏迷、濒临死亡、循环瓦解时,不能保证基本的通气氧合。此时需按紧急气道处理。
急诊气道管理临床决策流程3.1.2 H(hypoxia,低氧血症)急诊气道管理首先需要纠正低氧血症。对于自主呼吸节律尚稳定的患者,可以予以鼻导管或面罩进行氧疗;若自主呼吸不稳定或通气氧合状况仍不正常,需予以球囊面罩通气。以上措施不能纠正低氧血症时,可判断为紧急气道。
急诊气道管理临床决策流程球囊面罩通气:该技术的操作关键是密闭和开放气道。当患者存在误吸和返流风险时应予以环状软骨压迫。当患者55岁以上、肥胖(BMI>26kg/m2),络腮胡,无牙,鼾症者易出现困难面罩通气。球囊面罩通气分为四级,1~2级可获得良好通气,3~4级为困难面罩通气。
面罩通气分级分级定义描述1级通气顺畅仰卧嗅物位,单手扣面罩即可获得良好通气2级轻微受阻置入口咽/鼻咽通气道单手扣面罩;或单人双手托下颌扣紧面罩,即可获得良好通气*。3级显著受阻以上方法无法获得良好通气,需要双人加压辅助通气**,能够维持SpO≥90%。4级通气失败双人加压辅助通气下不能维持SpO2≥90%。*良好通气是指排除面罩密封不严、过度漏气等原因,三次面罩正压通气的阻力合适(气道阻力≤20cmH2O)、胸腹起伏良好、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波形规则。**双人加压辅助通气是指在嗅物位下置入口咽/鼻咽通气道,由双人四手,用力托下颌扣面罩并加压通气。
Sellick手法:对于气道自我保护能力局限性的患者,尤其合并饱腹状况下,使用Sellick手法防止返流误吸。该手法至气管插管完毕、气囊充气后停止。在环状软骨环使用约20~40N(10N≈1kg)的力量将其压向椎体即可产生足够的压力封闭食道防止返流。影响插管或球囊面罩通气,暂停压迫环状软骨即可
急诊气道管理临床决策流程3.1.3A(artificialairway,人工气道)人工气道包括无创气道和有创气道。无创气道包括经口/经鼻气管插管、声门上技术(喉罩等)等。有创气道包括气管切开、环甲膜穿刺/切开等。其中气管插管是建立人工气道的重要措施。
急诊气道管理临床决策流程气管插管的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