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探索友谊的世界;
第一节我们为何要与人交往;
;
二、获得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是指他人向自己提供的情感、物质和信息上的帮助。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情绪很糟糕时,我们可以向亲密的家人寻找安慰,也可以与自己的挚友倾诉内心,还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寻求支持,很多人可以摆脱消极的情绪,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
三、评价和提升自我
歌德说过:人只有在人们之间才能认识自己。我们经常为该如何评价自己而困惑,因为自我评价不像测量身高一样,通过尺子就可以做到。当没有一个非常客观的标准时,我们评价自己还需要依赖于与他人的交往,通过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来完善对自我的认识。
社会心理学家还指出,人际交往能够满足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需要,即把自己的行为、情感、观点和能力与其他人相比。;
你是否有过在考试之后与他人比较分数的经历?如果有
这样的经历,那么你便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方式来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当然,你并非盲目地进行比较,而是与自己能力水平相似的人做比较,因为这样做才对认识自我具有意义。不仅如此,你还会“向下”或“向上”比较。;
第二节我们为什么感觉孤独;
长期孤独的人更容易对他人形成负性的知觉,会在人际交往中较少地自我表露,表现出更多的单调沉闷和迟钝乏味,从而难以与他人建立较为亲密的人际关系,使得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得以实现且不断上演。更荒谬的是,我们甚至会自欺欺人,以为将自己的生活捆绑在别人身上就会抵御孤独。孤独还会引起抑郁。;
二、孤独是什么
孤独感通常是由于一些生活事件引起的——所爱的人去世、与他人的离别、移居到新城市或发生了决定人生的大事等。当我们感到和周围人隔绝开来的时候,孤独感就会出现;当我们缺乏关系网络或者关系出现紧张状况时,孤独感也会出现。对于很多人来说,孤独感就是青年人的同义词。青年人经常会感觉自己孤立无援,而且认为自己是唯一存在这种体验的人。仅仅是生理上的变化和冲动就足以造成困惑和??独,可实际上这种困惑和孤独也源于青少年经受的成长压力。;
青年人正在逐渐建立自我意识,所以既渴望成功却又害怕失败;既渴望被接纳和被喜爱却又害怕被拒绝和被排挤。很多人即使被一大群朋友围绕,也常常会体会到深深的孤独。总的来说,孤独感(loneliness)是一个人现在的社会关系与其期望拥有的社会关系间存在的差距所导致的不愉快体验。它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社会隔离(socialisolation),指的是我们缺乏足够的人际接触而引起的孤独。但要注意孤独与独处不是一回事,独处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生活状态,是探索自己和成长自己的机会。
二是情感隔离(emotionalisolation),指的是我们缺乏深厚的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孤独。;
三、孤独的原因
孤独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例如孤独与年龄有关。有研究表明,孤独感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所以大学生会更容易感受到孤独。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积累,人们会逐渐理解孤独、接受孤独。孤独与性别有关。一般来说,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孤独。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愿意、更善于表达,更容易尝试各种方法来应对孤独。有人总结说,女性的关系是面对面的,男性的关系是肩对肩的。孤独与个体特征有关。低自尊者或者说不怎么欣赏自己的人,社交焦虑型、依赖父母型或生活适应不良等个体也容易体验到孤独感。;
四、孤独的应对
1.正视孤独
很多时候,我们对孤独的消极体验不是来源于孤独本身,而是来源于对孤独的恐惧。
2.积极归因
我们可以尝试把孤独的体验归因于短暂、不稳定的因素,而不是自己或他人持久、稳定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把孤独看作是暂时的或能改变的挫折,就会产生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期望,而充满希望比消极悲观更有可能摆脱孤独。;
3.放低期望
因为孤独产生于我们所期望的伙伴关系与我们当前已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落差,所以我们需要当心别把自己的眼光放得太高。
4.锻炼自己
在新的环境要克服孤独,我们就需要寻求新的友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事实上,在生命中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都是独处的。与孤独感不同,独处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生活状态。独处给予我们检验生活沉思的机会,让我们有时间去思索有关自我和生命的深刻方面,例如“我是否真正了解自己”“我是否聆听过自己的心声”“我是否因忙碌的生活而失去方向”,等等。学会面对孤独带来的恐惧,学会享受独处带来的美好,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模样。;
第三节哪些因素影响着人际交往;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友谊和浪漫关系起始于与周围人的交往。与人见面不一定会喜欢上他们,但喜欢上他们必须先见到他们。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前出现的次数越多,自己越容易对其产生偏好和喜爱(当然前提是这个人第一次出现时没有给你带来不适感或厌恶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