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4锅炉焊后热处理工艺守则.docx
文件大小:378.83 KB
总页数:12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8.58千字
文档摘要

焊后热处理工艺守则

目录

TOC\o1-3\h\u218601目的 3

201502适用范围 3

219223引用标准 3

53494术语和定义 3

53705操作人员及设备要求 3

279845.1操作人员 3

256025.1.3热处理时应保证至少两人同时在岗工作,严禁离岗。 4

93395.2设备 4

190236技术要求 4

256716.1装炉 5

287876.1.3热电偶的数量及布置方式 5

21516.1.4试板数量及放置位置。 5

27414(a) 6

254976.2整体热处理工艺 7

306686.3局部热处理工艺 7

255166.4热处理计算厚度的确认 8

3996.5其他通用要求 8

129436.6锅炉热处理专用要求 9

128036.7压力容器热处理专用要求 10

94707热处理记录 11

158608热处理作业安全事项 12

29628.4应防止断路现象,杜绝炉内超温运行。 12

焊后热处理工艺守则

目的

本守则规定了本公司锅炉产品的焊后热处理工艺要求。

适用范围

本守则适用于GB713锅炉用钢板的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不包括不锈钢),且适用于本公司的15m×8m×6m移罩式电阻炉。

局部热处理炉和其它类型的热处理炉的热处理可参照使用。尚未列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材料(如试用材料)的焊后热处理按《锅炉安全技术规程》、《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和《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要求执行。

引用标准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GB/T16507《水管锅炉》

JB/T3375《锅炉原材料入厂验收规则》GB9452《热处理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GB713《锅炉与压力容器用钢板》

术语和定义

退火:工件缓慢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正火:将工件加热至Ac3或Acm以上30~50℃,使其奥氏体化。保温一段时间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或喷水、喷雾或吹风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回火:回火是工件淬硬后加热到AC1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冷却到室温的热处理工艺。

焊后热处理:焊后立即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并在约150℃~250℃区间内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

消氢处理:焊后立即对焊件的全部(或局部)进行加热,并在约300℃~400℃区间内保温一段时间,然后缓慢冷却的热处理工艺。旨在加速焊接接头中氢的扩散逸出,防止焊接冷裂纹。

操作人员及设备要求

操作人员

热处理工应经操作技能和安全作业培训后上岗,且应熟悉、理解、掌握图样技术要求、工艺规范、注意事项以及与热处理有关的工艺细则。

热处理操作工应熟悉所用设备的使用方法、维修、保养知识及有关管理标准,并严格遵守其操作规程。热处理工在焊后热处理过程中,应严格准守热处理工艺卡,并详细记录热处理规范的各项参数,且有热处理参数曲线。

热处理时应保证至少两人同时在岗工作,严禁离岗。

热处理操作工应对热处理全过程进行监控,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上报热处理工程师和车间责任人。

设备

加热设备及计量仪表应已检验合格并达到工艺要求方可使用,且应定期检查。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应根据首次温场测试的检测数量和位置进行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的测试评定。

经过大修或改造时;

热处理炉生产对象或工艺变更,需要改变保温精度时;

控温热电偶位置变更时;

定期检测或必要时。

测定有效加热区的评定,原则上进行空载实验。也可在装载状态下实验,并尽可能在接近生产实际的情况下进行。连续作业时(每月≥15炉),每半年评定一次。间断作业时,以每100炉评定一次;但最长不超过2年。

热处理炉有关检测结果按如下项目记录,并与原记录纸按本单位技术管理制度存入设备档案。

实施条件及空载或装载情况;

热处理炉的名称、型号、类别、主要技术参数、制造单位及日期;

常用温度、检测温度及保温精度;

测温装置概况(名称、型号、类别及精度等);

假设有效加热区尺寸及检测点示意图;

试验的装载量、装炉形式、运料速度、工件特性(材料、形状、尺寸及重量等);

各检测点测温的时间及温度显示值,数据处理;

有效加热区判断结果及检测结果不能满足要求时的处理方式;

检测日期;

责任人(检测人员及责任或审核人员姓名)。

设备应保持各组成系统(风路、电路、运载、控制)的完好状态。不得带故障运行,专用计算机杜绝他用。

技术要求

装炉

焊件整体入炉后,应距炉侧墙、炉底、炉门一定距离。焊件底部应放置垫铁。

装炉加热前,对已加工好的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