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标准体系
2023年3月31日
目录
一、总体要求1
(一)指导思想1
(二)基本原则1
(三)建设目标2
二、编制说明3
(一)编制目的3
(二)编制依据3
(三)编制思路3
三、标准体系结构图10
四、标准明细表12
五、标准统计表22
六、实施应用23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助力创新发展、协
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落实《国家标
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装备制造业
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要求,创新标准化体制机制,加
强机器人标准的统筹规划,加快标准的研制和实施,提升
标准的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建立动态完善
的机制,努力构建满足市场需求、规范行业有序发展、与
相关领域标准体系协调配套的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
(二)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基于机器人产业对标准的需
求,系统梳理机器人相关标准,合理规划标准体系布局。
统筹标准资源,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与相关标准体系衔接,
共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
2.创新驱动,跨界融合。通过科技创新促进标准的研
究与形成,加强标准制修订与研究开发协调,加快技术成
果转化为标准,保证标准的先进性与适用性,针对机器人
多学科融合及应用面广的特点,加强各领域标准组织之间
的协调。
3.需求导向,急用先行。针对机器人应用需求旺盛、
产业发展迅猛、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聚焦机器人品
1
质提升、协作安全、互联互通等瓶颈问题,优先制定产业
急需标准。
4.立足国情,开放合作。结合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正
处于培育发展期的现状,综合考虑标准的适用性,加强具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制,积极参与ISO、IEC等国际标
准化组织的活动,争取在相关国际标准制定中发挥更大作
用,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三)建设目标
根据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和标准化现状,机器人标准
体系将在4年内健全并逐步完善,共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到2018年,初步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制
修订60项机器人国家和行业标准,培育一批团体标准,按
照“需求导向,急用先行”原则,优先制定基础标准、检
测评定方法标准、新型机器人产品标准、机器人系统集成
标准,推动我国机器人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第二阶段: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机器人标准
体系。累计制修订约100项机器人国家和行业标准,培育
一批团体标准,基本实现基础标准、检测评定方法标准,
以及产量大、应用领域广的整机标准全覆盖。在机器人领
域推广应用,促进我国机器人品质水平大幅提高,我国机
器人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2
二、编制说明
(一)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
领域的总体部署,落实《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建立
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要求,发挥标准的规
范和引领作用,指导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国家标准
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
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
指南》。
(二)编制依据
《国家机器人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三)编制思路
机器人标准体系结构主要反映了标准体系各部分的相
互关系,由基础标准、检测评定方法标准、零部件标准、
整机标准和系统集成标准五部分构成。其中基础标准是机
器人标准体系的基石和保障;零部件标准、整机标准和系
统集成标准是机器人标准体系的主体,它是根据机器人的
集成关系而进行分类获得的;检测评定方法标准是在基础
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零部件、整机和系统集成评价的实
现手段。
3
1.基础标准。机器人基础标准包括名词术语和定义、
分类支撑技术和智能化四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