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露天煤场防火措施及预案
??一、引言
地面露天煤场储存着大量煤炭,煤炭属于易燃物质,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煤炭资源的巨大损失,还可能引发爆炸等严重后果,对周边环境、人员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制定完善的地面露天煤场防火措施及预案至关重要。
二、露天煤场火灾危险因素分析
1.自燃
煤炭具有自燃特性,尤其是在一定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条件下,煤堆内部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热量,若热量不能及时散发,温度持续升高,就可能引发自燃。
2.明火
外来火源,如附近动火作业未采取有效隔离措施,火种进入煤场;过往车辆、人员丢弃的未熄灭烟头;周边居民违规燃放烟花爆竹等。
煤场内部违规动火作业,如未办理动火审批手续擅自进行焊接、切割等作业。
3.电气故障
煤场电气设备如照明灯具、电机、配电箱等,若存在线路老化、短路、过载等问题,可能产生电火花,进而点燃周围的煤炭。
4.雷击
在雷电天气下,煤场若未安装有效的防雷设施,雷电击中煤堆或电气设备,可能引发火灾。
5.机械摩擦与碰撞
煤场的装卸设备、运输车辆等在运行过程中,部件之间的摩擦、碰撞可能产生火花,引发火灾。
三、防火措施
1.选址与布局
煤场应选择在地势较高、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存场所,与周边建筑物保持安全距离。
合理规划煤场布局,划分不同煤堆区域,设置防火隔离带,如采用不燃材料堆砌的矮墙或挖设防火沟等,防止火灾蔓延。
2.煤堆管理
控制煤堆高度和坡度,避免煤堆过高、过陡导致内部热量积聚和坍塌引发火灾。一般煤堆高度不宜超过[X]米,坡度应保持在[X]度以内。
定期对煤堆进行测温,可采用插入式温度计等设备,监测煤堆内部温度变化。当煤堆温度超过[X]℃时,应及时采取降温等措施。
对不同煤种进行分类堆放,并做好标识,防止不同煤种混合堆放产生化学反应引发火灾。
3.消防设施配备
在煤场周边设置充足数量的灭火器材,如灭火器、消防砂、消防桶等,并定期检查、维护,确保其处于完好有效状态。
安装消防栓系统,保证消防栓的水压和水量满足灭火需求。消防栓应分布均匀,间距不超过[X]米。
配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如感温、感烟探测器等,能够及时发现火灾并发出警报信号。
设置消防水池或消防水箱,保证消防用水的充足供应。消防水池的容量应根据煤场规模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小于[X]立方米。
4.电气安全管理
煤场电气设备应选用符合防爆要求的产品,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性能良好。
安装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漏电保护器),防止电气设备漏电引发火灾。
合理布置电气线路,采用电缆桥架或穿钢管敷设,避免线路乱拉乱接,防止线路老化、破损等情况。
对电气设备和线路进行定期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严禁电气设备带病运行。
5.动火作业管理
严格执行动火审批制度,动火作业前必须办理动火许可证,经相关部门和负责人批准后方可作业。
动火作业现场应配备灭火器材和灭火设施,并有专人监护。动火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技能。
在动火作业前,应对作业现场及周边的煤炭等易燃物进行清理,采取防火隔离措施,如用不燃材料覆盖等。
动火作业结束后,应及时清理现场,检查有无火种残留,确认无火灾隐患后方可离开。
6.防雷、防静电措施
煤场应安装避雷带、避雷针等防雷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测,确保其接地电阻符合要求(一般不大于[X]欧姆)。
对煤场的装卸设备、运输车辆等采取防静电接地措施,防止静电积聚产生火花引发火灾。
7.人员培训与教育
对煤场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使其熟悉火灾预防知识、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和火灾应急预案流程。
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高工作人员的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对煤场周边居民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告知其煤场的危险性及消防安全注意事项,防止外来火源引发火灾。
四、火灾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应急指挥中心: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全面指挥火灾应急处置工作,协调各方面资源,下达应急处置指令。
灭火行动组:由消防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员工组成,负责火灾现场的灭火工作,使用灭火器材和消防设施进行灭火。
疏散引导组:负责组织煤场工作人员和周边群众的疏散引导工作,确保人员安全撤离到安全区域,并负责清点人数。
安全警戒组:在火灾现场周围设置警戒区域,阻止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维护现场秩序,防止火灾蔓延和事故扩大。
医疗救护组:负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治,如有需要及时送往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后勤保障组:负责提供灭火救援所需的物资、设备和生活保障等,确保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
2.报警与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