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涉及大气辐射、大气温度、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与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材中“地球的圈层结构”章节相关,包括大气层的基本结构和性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加深对大气层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气候、天气等知识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科学素养,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培养地理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和实验,分析大气现象。
3.强化人地协调观,认识大气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增强综合思维,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大气现象。
学情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生在进入本章节学习前,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观察分析能力。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对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大气层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原理和机制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在能力方面,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地理观察和描述,但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复杂现象的能力尚需提高。
学生的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好,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有以下影响: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原理,通过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理概念。其次,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最后,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地理知识。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地球仪、气象图等。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在线地理学习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动画、视频资料、模拟软件。
-教学手段:PPT课件、板书、实验器材(如温度计、风速计)、地理模型。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1)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气候变化或气象灾害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大气运动的关系。
(2)提出问题:针对纪录片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气候变化会导致灾害?”、“大气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
2.讲授新课(15分钟)
(1)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过程,以及地面、大气层和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情况。
(2)大气运动:讲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理,包括热力环流、风的形成等。
(3)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台风等,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检验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2)讨论交流:针对练习题中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环节: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提问,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有哪些主要特征?”、“大气运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2)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
5.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如:“如何利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知识来预测天气?”、“大气运动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
(2)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6.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5分钟)
(1)实际问题分析:提出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相关的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如:“如何减少大气污染?”、“如何利用大气运动进行能源开发?”
(2)学生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7.教学总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
(2)强调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长:共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描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以及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类型和形成机制。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的大气运动现象,如热力环流、风的形成等。
2.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案例、讨论交流等方式,提高了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