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原理教案
一、课题
结构设计原理之结构材料性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混凝土、钢材等结构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弹性模量、变形性能等。
-能比较不同结构材料性能的差异及其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结构设计原理中材料性能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结构材料奥秘的热情。
-引导学生认识到结构材料性能研究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工程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混凝土和钢材的强度特性及应力-应变关系。
-材料弹性模量的概念及其对结构变形计算的意义。
2.教学难点
-理解混凝土在复杂受力状态下的强度变化规律。
-如何让学生从材料性能角度考虑结构设计中的材料选择。
四、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建筑的图片,如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伟大的建筑能够屹立不倒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什么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结构设计、基础牢固等。
-教师引导:“没错,但是结构设计离不开对结构材料性能的深入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结构设计原理中的结构材料性能。”
2.材料性能探究(30分钟)
-混凝土性能探究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发放一份关于混凝土材料性能的资料(包含课本相关章节内容: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人造石材。它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强度很低。其应力-应变关系是非线性的,在加载初期近似为直线,随着荷载增加,曲线逐渐弯曲。)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从资料中你们能总结出混凝土的哪些强度特性呢?它的应力-应变关系有什么特点?”
-小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对小组发言进行点评,补充讲解混凝土在不同养护条件下强度发展的差异,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划分依据。
-钢材性能探究
-教师提问:“对比混凝土,钢材的强度特性有哪些不同?钢材的屈服点有什么意义?”
-小组再次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钢材的可焊性、耐腐蚀性等其他性能对结构设计的影响。
3.材料性能对比(20分钟)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已经分别了解了混凝土和钢材的性能,那大家来思考一下,在结构设计中,什么时候更适合用混凝土,什么时候更适合用钢材呢?”
-小组间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深入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小组代表发言,阐述各自的观点。
4.弹性模量探究(20分钟)
-教师讲解弹性模量的概念(课本内容: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内,正应力和对应的正应变的比值,它反映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教师提问:“同学们,弹性模量对结构设计中的变形计算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结构的安全性和适用性方面去思考。
-教师通过简单的实例,如梁的变形计算,演示弹性模量在其中的作用。
5.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混凝土和钢材的性能,包括强度、应力-应变关系、弹性模量等内容。
-强调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材料性能的重要性。
六、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材内容主要围绕结构材料性能展开。对于混凝土和钢材这两种常见结构材料,教材详细介绍了它们的基本力学性能。在编排上,先分别阐述每种材料的性能,再进行对比,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教材中的图表,如混凝土和钢材的应力-应变曲线,直观地展示了材料的力学特性,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然而,教材对于一些复杂受力状态下混凝土强度变化规律的解释较为简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补充实例进行深入讲解。
七、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实际的小型建筑结构(如自家的小仓库、简易车棚等),分析其结构形式,然后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结构材料性能知识,假设如果要重新设计这个结构,你会选择哪些结构材料,为什么?并撰写一份简单的报告。
八、结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探究了结构设计原理中的结构材料性能。结构材料性能是结构设计的基础,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结构材料的发展,不断探索结构设计的奥秘。
一、课题
结构设计原理之结构构件的受力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识别梁、柱、板等常见结构构件的受力形式,包括轴向力、弯矩、剪力等。
-学会绘制简单结构构件的受力图。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力学分析思维,提高学生解决结构受力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到结构构件受力分析在建筑安全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简简单
1.教学重点
-梁、柱、板的受力特点及典型受力形式的识别。
-受力图的绘制原则和方法。
2.教学难点
-复杂结构中构件的受力分析,尤其是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