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基坑监测方案 (1).docx
文件大小:38.91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3.12千字
文档摘要

基坑监测方案(1)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具体工程名称]

2.工程地点:[详细地址]

3.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名称]

4.设计单位:[设计单位名称]

5.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名称]

6.基坑概况

基坑开挖深度为[X]米,周长约为[X]米。

基坑形状为[具体形状,如矩形、圆形等]。

周边环境:基坑周边[描述周边建筑物、道路、地下管线等情况]。

二、监测目的

1.及时掌握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形情况,为基坑施工安全提供依据。

2.验证基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优化施工参数。

3.预测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发展趋势,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确保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

三、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标准》(GB504972019)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20)

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16)

4.本工程的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

5.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四、监测内容及方法

1.水平位移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周边[具体位置,如坡顶、坡脚等]每隔[X]米布置一个监测点,共布置[X]个监测点。

监测方法:采用全站仪观测监测点的坐标变化,计算水平位移量。

2.垂直位移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周边及坑内[具体位置,如柱基、墙角等]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共布置[X]个监测点。

监测方法:采用水准仪观测监测点的高程变化,计算垂直位移量。

3.深层水平位移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基坑边坡不同深度处设置测斜管,测斜管间距[X]米,共布置[X]个测斜管。

监测方法:采用测斜仪测量测斜管内不同深度处的水平位移,计算深层水平位移量。

4.地下水位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周边及坑内布置地下水位观测井,观测井间距[X]米,共布置[X]个观测井。

监测方法:采用水位计测量观测井内的水位变化。

5.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内不同土层深度处设置分层沉降标,分层沉降标间距[X]米,共布置[X]个分层沉降标。

监测方法:采用分层沉降仪测量分层沉降标不同深度处的竖向位移。

6.支撑轴力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基坑内的支撑构件上布置轴力计,轴力计间距[X]米,共布置[X]个轴力计。

监测方法:采用轴力计测量支撑构件的轴力变化。

7.锚索拉力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基坑边坡的锚索上布置锚索测力计,锚索测力计间距[X]米,共布置[X]个锚索测力计。

监测方法:采用锚索测力计测量锚索的拉力变化。

8.周边建筑物沉降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周边建筑物的基础、墙角等部位布置沉降监测点,监测点数量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重要性确定,共布置[X]个监测点。

监测方法:采用水准仪观测监测点的高程变化,计算建筑物的沉降量。

9.周边建筑物倾斜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周边建筑物的顶部和底部设置倾斜观测点,观测点数量根据建筑物的形状和高度确定,共布置[X]个观测点。

监测方法:采用全站仪观测观测点的坐标变化,计算建筑物的倾斜度。

10.周边道路沉降监测

监测点布置:在周边道路的路面和路基上布置沉降监测点,监测点间距[X]米,共布置[X]个监测点。

监测方法:采用水准仪观测监测点的高程变化,计算道路的沉降量。

五、监测频率

1.基坑开挖期间,每天监测[X]次。

2.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或达到报警值时,加密监测频率,每天监测[X]次以上。

3.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完成后,监测频率可适当降低,每周监测[X]次。

4.当基坑周边环境出现明显变化或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及时进行监测。

六、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

1.每次监测完成后,及时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绘制监测成果报表和曲线。

2.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变形趋势是否正常。

3.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向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报告。

4.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总结和评估,为基坑施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七、监测报警值

1.水平位移报警值:累计水平位移达到[X]毫米,或连续三天水平位移速率超过[X]毫米/天。

2.垂直位移报警值:累计垂直位移达到[X]毫米,或连续三天垂直位移速率超过[X]毫米/天。

3.深层水平位移报警值:累计深层水平位移达到[X]毫米,或连续三天深层水平位移速率超过[X]毫米/天。

4.地下水位报警值:地下水位下降超过[X]米,或连续三天地下水位下降速率超过[X]米/天。

5.支撑轴力报警值:支撑轴力超过设计值的[X]%。

6.锚索拉力报警值:锚索拉力超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