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鼓和小鼓教案02.docx
文件大小:39.92 KB
总页数:9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3.4千字
文档摘要

大鼓和小鼓教案0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识别大鼓和小鼓的音色,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点。

学会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大鼓和小鼓,表现出强弱对比。

能够熟练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聆听、观察、模仿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打击乐器的兴趣,培养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受音乐的强弱变化,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感受大鼓和小鼓不同的音色特点,并用声音和动作表现强弱对比。

学会演唱歌曲《大鼓和小鼓》,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教学难点

能够灵活运用力度变化,生动地表现歌曲中的强弱对比。

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加入自己的情感,使歌曲更富有表现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大鼓和小鼓的知识、歌曲的演唱技巧等。

2.演示法:教师亲自示范敲击大鼓和小鼓的动作,展示不同力度的敲击效果,以及演唱歌曲,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学习。

3.欣赏法:播放大鼓和小鼓演奏的音乐作品,以及歌曲《大鼓和小鼓》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欣赏,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4.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敲击练习、演唱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对歌曲中强弱对比的理解、如何更好地表现歌曲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包含多种乐器声音的音乐片段,其中有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2.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中都有哪些乐器的声音呀?你们能分辨出哪个是大鼓的声音,哪个是小鼓的声音吗?

3.请几位学生回答,分享他们对大鼓和小鼓声音的初步感受。

(二)大鼓和小鼓的认识(10分钟)

1.展示大鼓和小鼓的实物,让学生近距离观察。

介绍大鼓:大鼓是一种较大的打击乐器,鼓面较大且平坦,通常用鼓槌敲击。它的声音低沉、雄厚,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感。

介绍小鼓:小鼓相对较小,鼓面紧绷,有响弦装置。敲击时声音清脆、明亮,节奏较为轻快。

2.教师分别敲击大鼓和小鼓,让学生再次感受它们不同的音色。

提问学生:听到大鼓的声音,你们有什么感觉?小鼓的声音又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音色特点,如大鼓的声音很厚重,像打雷小鼓的声音很轻快,像雨滴跳动等。

3.进行简单的节奏练习,用大鼓和小鼓的节奏型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节奏特点。

大鼓节奏型:X

小鼓节奏型:XXXX

教师先示范敲击,让学生跟着模仿,感受节奏的不同。然后分组进行练习,一组学生敲击大鼓节奏,另一组学生敲击小鼓节奏,互相交换。

(三)歌曲学习(20分钟)

1.初次聆听歌曲《大鼓和小鼓》

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同时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和速度。

提问学生:这首歌曲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是欢快的还是缓慢的?

2.再次聆听歌曲,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轻轻晃动身体,感受歌曲的节奏。

提问学生:你们能听出歌曲中哪些地方是用大鼓表现的,哪些地方是用小鼓表现的吗?

3.教师范唱歌曲

教师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演唱过程中,强调歌曲中的强弱对比,如大鼓敲起来,声音响咚咚用较强的力度表现,小鼓敲起来,声音叮咚咚用较弱的力度表现。

4.逐句教唱歌曲

第一句:大鼓敲起来,声音响咚咚

先教唱旋律,让学生跟随哼唱几遍,注意音准。

讲解歌词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响咚咚表现出大鼓声音的响亮。

强调大鼓要唱得有力,响咚咚用稍强的力度演唱。

学生跟唱,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不准确的地方。

第二句:小鼓敲起来,声音叮咚咚

教唱旋律,同样让学生跟随哼唱,感受旋律的起伏。

解释叮咚咚形容小鼓声音的清脆。

提示学生用较弱的力度演唱,表现出小鼓声音的特点。

学生练习演唱,教师给予指导。

重复演唱几遍,让学生逐渐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5.加入节奏练习

在演唱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歌曲中的节奏,如附点音符等。

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把握。

进行分组练习,一组学生唱歌词,另一组学生用拍手或跺脚为歌曲伴奏,然后交换。

(四)强弱对比表现(10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歌曲中大鼓和小鼓所表现的强弱对比。

提问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