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篇精读课文,通过描写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展现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课文层次清晰,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的情景,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文字点题。课文语言优美,如那鲜艳的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生动地描绘出学校的美丽和孩子们的活泼。同时,课文充满了画面感,如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篇课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还能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在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早晨、穿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疆小学的美丽和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会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4.学习文中描写景物和人物的方法,积累优美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边疆小学的独特魅力和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指导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词句。
2.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之情,并能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和人物,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培养语感。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师生一起跟唱,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2.歌曲结束后,提问学生:这首歌里提到了哪些民族?你们还知道哪些民族?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不同民族的了解。
3.教师小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一所特别的小学大青树下的小学,去看看那里的孩子们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
4.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指名认读:坝、汉、艳、扬、读、摔、跤、凤、洁、坪。
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及时纠正读音。
利用生字卡片进行识字游戏,如摘苹果猜字谜等,巩固生字的认读。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关键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概括。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主要写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学生们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和下课的情景。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这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等词句,体会孩子们上学路上的情景,感受他们的快乐和朝气。
提问:这是一所怎样的小学?引导学生从可爱绚丽多彩等词语中体会学校的美丽。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们欢快的心情和对学校的喜爱之情。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孩子们来到学校时,校园里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大家穿戴不同、语言不同,来到学校,都成了好朋友。那鲜艳的民族服装,把学校打扮得绚丽多彩。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引导学生从穿戴不同、语言不同体会民族的多样性,从都成了好朋友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抓住欢唱敬爱高高飘扬等词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和对祖国、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提问: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校园?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校园里浓浓的情谊。
3.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一段写了同学们上课的情景。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同学们认真上课的句子: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朗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
提问:从那声音真好听你能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同学们读书时的认真和快乐。
指导朗读,读出同学们读书的整齐和响亮,表现出他们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