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大天而思之教案.docx
文件大小:40.72 K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3.81千字
文档摘要

大天而思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荀子《大天而思之》中的核心观点,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

准确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会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感悟,体会荀子散文严谨的逻辑结构和雄辩的论证力量。

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运用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荀子思想与其他相关思想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培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意识。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思想的内涵。

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

深入领会荀子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将古代思想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帮助学生理解荀子思想与道家、儒家等相关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拓宽文化视野。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理解文意。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展示一些大自然的图片,如日出日落、风雨雷电、山川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大自然?大自然对人类的生活和命运有怎样的影响?

2.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古代思想家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大天而思之》。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1.简要介绍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有很强的逻辑性。

2.说明本文的写作背景: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限,常常将自然变化与人事吉凶联系起来,产生了各种迷信和神秘主义思想。荀子针对这种情况,写下了《天论》等一系列文章,阐述自己对天人关系的看法,《大天而思之》便是其中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强调重点字词读音:雩(yú)孰与大天而思之(大读为tài,尊崇、重视之意)等。

展示节奏划分示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内容。

3.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思考:文章围绕天人关系阐述了哪些主要观点?

(四)文意疏通(20分钟)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圈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3.重点讲解下列字词和句式

实词

天:文中指自然界。如天行有常。

常: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的贤明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消失。

应:应对。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用合理的措施应对它就吉祥,用混乱的措施应对它就凶险。

本:指农业生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加强农业生产并节约用度,那么天就不能使他贫困。

养:指养生的东西。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生的东西完备而行动适时,那么天就不能使他生病。

道:指礼义。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遵循礼义而没有差错,那么天就不能使他遭祸。

虚词

助词的。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前一个之是助词,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天。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表并列。如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

表转折。如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这里的而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特殊句式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省略句,完整表述应为天行有常,(天)不为尧存,(天)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治应之则吉,以乱应之则凶,意思是用合理的措施应对它就吉祥,用混乱的措施应对它就凶险。

是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设问句,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发读者思考。

(五)文本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