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第一课时实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如偏僻幽默欣慰等。
概括文章围绕父亲和我写了哪几件事,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分析文中父亲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默读文章,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段落,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细节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子之间那种亲密无间、如同兄弟般的特殊情感,体会家庭生活中的温暖与美好。
引导学生珍惜亲情,培养积极健康的家庭观念和人际关系观念,懂得关爱家人、尊重他人。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梳理行文思路。
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独特的情感关系,感受父子之间平等、尊重、理解的相处模式。
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具体事例生动地表现人物情感,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生字词、文章的背景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等,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2.默读法: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段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探讨父子之间的情感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练习法:通过课堂小练笔,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几位同学简单描述一下自己心中父亲的形象)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将会为我们展现一种与众不同的父子关系。大家想一想,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其作品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本文写于1990年,是汪曾祺为纪念自己的父亲所写。当时,他的父亲已经去世,在回忆父亲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展现了父子之间独特而深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2分钟)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理解其含义。
思考文章围绕父亲和我写了哪几件事。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出示生字词:偏僻、幽默、欣慰、熙熙然、端午、城隍、肃然起敬、密匝匝
指名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意思,如:
偏僻:结合上下文,通过描述文中所提到的地方的偏远程度,让学生理解其含义。
幽默:让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幽默的表现,从而理解该词。
欣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在什么情况下会感到欣慰,进而理解词义。
3.请学生概括文章围绕父亲和我写的几件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父亲对待我的学业和职业,尊重我的选择。
父亲为我糊万花筒。
父亲和我一起抽烟喝酒,聊天。
父亲用小桶为我钓虾,做各种美食。
父亲拉胡琴,我唱歌,我们一起演戏。
父亲关心我的婚姻,我和妻子看望生病的父亲。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20分钟)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尊重孩子:
语句: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分析:父亲不介意孩子对自己的称呼,认为家庭应该没大没小,体现了他对孩子的尊重,没有长辈的架子,平等对待孩子。
心灵手巧:
语句: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
分析: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父亲多才多艺,心灵手巧,具有多种艺术才能。
热爱生活:
语句:父亲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