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困境的含义以及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重要性。
学会运用具体事例来阐述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意义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相关文章和案例,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升其文字组织和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面对困境时积极向上、发奋求进的精神。
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挑战困难的勇气。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内涵和价值。
掌握运用具体事例论证观点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提升学生作文的逻辑性和说服力,使其论证更加严密。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困境的概念、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重要性等理论知识,使学生对主题有初步的认识。
2.阅读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和案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文本中获取信息和观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共同探讨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相关问题。
4.练习法:安排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展示一些人们在困境中努力奋斗的图片,如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贫困山区的孩子在艰苦环境中学习等。
2.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在困境中应该怎么做?
3.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
(二)知识讲解(10分钟)
1.讲解困境的含义
通过举例说明困境可以是生活中的挫折、学习上的困难、经济上的压力等各种不利的处境。
强调困境是人生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情况。
2.阐述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重要性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说明困境能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潜能,促使我们不断进步。
举例讲述一些名人在困境中奋发图强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如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愤著书,完成《史记》;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创作出许多伟大的音乐作品等。
(三)文本阅读与分析(20分钟)
1.发放阅读材料,内容可以是一篇关于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2.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中讲述了怎样的困境?
主人公是如何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请学生分享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答案。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事例运用等。
总结从阅读材料中可以学到的写作要点,如如何提出论点、如何选取合适的事例进行论证、如何使文章逻辑连贯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
2.给出讨论话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在困境中是如何发奋求进的,或者你身边有哪些人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事例。
3.小组内成员轮流发言,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所知道的事例,并讨论在困境中发奋求进的方法和收获。
4.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五)课堂交流(15分钟)
1.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2.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提问、补充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精彩分享,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六)写作指导(15分钟)
1.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自拟,围绕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这一主题写一篇议论文。
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逻辑清晰。
字数不少于600字。
2.讲解写作思路
开头:可以通过引用名言、讲述故事或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出论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中间:运用具体事例进行论证,事例要典型、真实、有说服力。可以从不同角度选取事例,如个人经历、历史故事、社会现象等。在论证过程中,要分析事例与论点之间的联系,使论证更加深入。同时,可以适当运用一些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论点,升华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强调写作注意事项
语言表达要准确、流畅、生动,避免出现错别字和语病。
段落划分要合理,层次要分明,使文章结构严谨。
要结合自身实际,体现真情实感,避免空洞说教。
(七)写作练习(25分钟)
1.学生开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