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挚痛嗥鸣谰语等,理解其含义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抒情方式和语言特色,提高朗读及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对沦陷土地的深深眷恋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饱含情感的语言表达,进行片段写作练习,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文中关键语句和段落,培养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引导学生珍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增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作者对沦陷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把握文章的主题。
体会本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强烈的情感,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2.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复杂的情感,尤其是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侵略者的愤恨交织在一起的情感。
理解作者如何将对土地的热爱之情通过独特的艺术构思和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出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写作匠心。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同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增强学习的直观感受。
4.问题引导法: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同时展示一些东北沦陷时期的图片,如被战火摧毁的村庄、流离失所的百姓等,营造出沉重的氛围。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旋律悲伤,歌词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侵略者的愤恨。看着这些图片,我们仿佛看到了那段屈辱的历史,东北的土地在侵略者的铁蹄下痛苦呻吟。今天,让我们走进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去聆听作者对沦陷土地发出的深情誓言。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占了东北三省,作者被迫流亡关内。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他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于是写下了这篇饱含深情的《土地的誓言》,抒发了对沦陷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教师强调生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挚痛(zhìtòng):诚恳而深切。
嗥鸣(háomíng):(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lányǔ):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guàidàn):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gèngǔ):远古。
默契(mò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田垄(tiánlǒng):田埂;田地中种植作物的垄。
蚱蜢(zhàměng):昆虫,像蝗虫,常生活在一个地区,不向外地迁移,是害虫。
污秽(wūhuì):肮脏的东西。
2.思考并回答问题:
文章围绕土地的誓言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文章先描写了故乡的美丽富饶以及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然后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愤恨,最后表达了为保卫故乡、收复失地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1.研读文章第一段,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齐声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故乡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交流回答后,教师总结:
作者从视觉(参天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嗅觉(原野上怪诞的狂风送来的带着赤色的足金的香味)、听觉(嗥鸣的蒙古狗、斑斓的山雕、溜直的鹿群、深夜嗥鸣的野猪)等多个角度描写了故乡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色彩绚丽,充满生机与活力,展现了故乡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为下文抒发对土地的誓言做了铺垫。
提问: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运用了比喻(红布似的高粱)、排比(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等修辞手法。比喻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气势,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情感。
2.研读文章第二段,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