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运动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能准确判断图形的运动方式。
理解平移的距离、旋转的角度以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等概念,并能在具体图形中进行度量和描述。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按要求进行平移、旋转,以及补全轴对称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经历对图形运动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运动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图形平移的距离、旋转的角度的确定方法,以及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能正确地在方格纸上对简单图形进行平移、旋转和补全轴对称图形。
2.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并能准确描述图形的旋转过程。
能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以及利用图形的运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等直观展示图形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2.操作实践法:让学生亲自进行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绘制轴对称图形等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图形运动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一段展示生活中图形运动现象的视频,如电梯的升降、风车的转动、汽车雨刮器的摆动、建筑物的对称等。
2.提问: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物体在运动?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
3.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图形的运动(二)。
(二)知识讲解(20分钟)
1.平移
回顾平移的概念: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运动,而本身的方向、大小和形状都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以课件展示一个简单图形(如三角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如何判断图形平移的距离?
引导学生总结:平移的方向可以根据箭头指向或实际运动方向判断;平移的距离是指图形上某一点移动的格数,通过数对应点之间的方格数来确定。
举例说明: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点从(2,3)平移到(5,3),平移的方向是水平向右,平移的距离是3格。因为52=3。
2.旋转
展示钟表指针的转动、风车的旋转等动画,引出旋转的概念: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
结合动画讲解旋转的三要素:
旋转中心:物体旋转时所绕的点(如钟表的轴心、风车的中心轴)。
旋转方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
旋转角度:物体旋转前后对应边所夹的角的度数。
让学生观察一个三角形绕点O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思考如何确定旋转角度。
总结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对应边与旋转中心所成的角来确定旋转角度。例如,三角形的一条边旋转后与原来位置的夹角是90°,那么旋转角度就是90°。
3.轴对称
展示一些轴对称图形,如蝴蝶、蜻蜓、天安门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共同特征。
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以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如等腰三角形)为例,讲解如何找对称轴:通过对折,使图形两部分完全重合的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等腰三角形一般有一条对称轴,即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或底边的中线)所在的直线。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轴对称图形,并尝试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基础练习
课件出示一些简单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并说明理由。
在方格纸上给出一些图形和平移的方向及距离,让学生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给出一些绕点旋转的图形,让学生确定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并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给出一些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找出对称轴并补全图形。
2.拓展练习
一个图形先向右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3格,最后向左平移2格,相当于这个图形向()平移了()格。
把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绕一个顶点顺时针旋转90°,旋转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
有一个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两边的部分经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图形?()(答案不唯一,如长方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