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物质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仁爱科普版(2024)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组成的表示》
内容: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理解元素符号、原子量、分子量等基本概念,掌握如何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等。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1)科学思维——通过化学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模型构建能力;2)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和计算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3)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尊重和追求真理的态度,以及对社会负责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包括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化学式前数字的意义等。
②理解化学式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并能进行基本的计算。
③学会分析化学方程式,理解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化学反应的质量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范,以及如何从元素符号推断出物质的化学式。
②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时,能够正确应用化学式中的数字和原子量。
③在分析化学方程式时,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和转化。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投影仪
-课程平台:学校化学学科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化学元素周期表电子文档、化学式书写规范视频教程
-教学手段:实物模型、化学实验演示、学生互动式学习软件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食盐、水、空气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组成。
-提问:我们如何知道这些物质的组成?它们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用化学式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①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展示常见元素的符号,如H、O、C等,并解释符号前数字的意义。
-②通过实例讲解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如水的化学式H2O,解释其中H和O分别代表氢和氧元素,2和1表示分子中氢和氧原子的个数。
-③讲解相对分子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展示如何计算这些数值。
3.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根据给定的元素符号和原子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②小组合作,根据提供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③教师展示化学实验,如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①讨论如何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的符号和原子量。
-②分析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讨论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③探讨化学式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化学式预测化学反应的结果。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元素符号的书写、化学式的计算、化学方程式的分析等。
-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请举例说明如何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强调化学式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化学现象。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化学元素的故事》:介绍化学元素的发现历程,包括元素周期表的演变,以及一些重要元素的发现背景。
-《化学实验手册》:提供一系列基础的化学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
-《化学与生活》:讨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食品添加剂、清洁剂等,以及它们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编写化学方程式,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渠道查找关于化学元素的更多信息,如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等。
-学生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化学方程式的正确性,如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3.拓展知识点
-探讨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如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学习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如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以及它们在化合物中的表现。
-了解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转化过程,如化学循环和污染物的转化。
-学习化学在生物体中的作用,如酶的化学本质和作用机制。
4.实用性强的实践活动
-学生可以尝试用家庭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用醋和小苏打制作火山爆发实验。
-通过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了解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化学原理。
-学习如何阅读和使用化学安全数据表(MSDS),了解化学品的潜在风险和正确使用方法。
-设计一个环保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