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星期三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满冒险精神的课文——《溜索》。在这节课里,我们将跟随主人公一起感受溜索的惊险与刺激,领略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让我们一起开启这场奇妙的冒险之旅吧!??????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学习《溜索》,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2.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溜索技术的历史演变,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3.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类似溜索的创新性活动,激发创新精神。
4.审美情趣:通过欣赏课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5.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关注民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三、学情分析
进入九年级下册,同学们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能够理解并欣赏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然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复杂,对冒险和挑战充满好奇。以下是针对本节课的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班级内学生语文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能迅速把握文章主旨;而部分学生在细节把握和情感体验上存在一定困难。
2.知识方面:学生对溜索这一传统文化现象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历史渊源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够深入。
3.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仍需老师引导和启发。
4.素质方面:学生在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上有所提升,但面对挑战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畏难情绪。
5.行为习惯:课堂上,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但也有学生容易分心,影响学习效果。
这些学情特点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采用分层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溜索》的背景和主旨进行初步解读,然后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文本。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增强对文本的情感共鸣。
3.利用多媒体展示溜索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溜索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习兴趣。
4.组织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小型项目,如设计一次溜索探险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溜索探险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溜索的惊险与刺激。
2.提出问题:观看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溜索这项运动有哪些特点?它在人们生活中有何作用?
3.引入新课:《溜索》一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充满冒险精神的民族传统项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阅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和情感表达。
2.分析文本: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溜索的历史背景、制作方法、使用场景等内容。
3.探究文化: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探讨溜索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文中的角色,如探险者、向导等,模拟溜索探险过程。
2.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次溜索探险活动,包括路线规划、安全措施等。
3.汇报展示:各小组轮流展示自己的设计,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5分钟)
1.文学特色:举例分析课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如比喻、拟人等。
2.人物形象:举例说明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等,如探险者的勇敢、向导的智慧等。
3.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紧张、兴奋、感慨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溜索作为一项传统民族运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2.学生分享: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3.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溜索的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本节课用时共45分钟,通过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实践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和总结回顾等环节,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溜索这项传统民族运动,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