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之前学习的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冶炼等知识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教材内容涉及金属资源的分类、开采、冶炼、加工以及金属回收等方面。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2.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法。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理解金属资源合理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已具备基础的化学知识,了解金属的基本性质,如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此外,学生对金属的冶炼过程有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金属资源的分类、开采和回收利用的具体知识掌握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保持一定的兴趣,愿意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学习新知识。学生的能力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验中总结规律;而部分学生可能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上存在一定困难。学习风格上,学生中既有偏好独立学习的,也有喜欢合作学习的,因此教学活动需兼顾不同风格。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金属资源的分类和利用时可能遇到困难,尤其是金属回收利用的复杂过程。此外,学生在面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议题时,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的指导,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直观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金属开采、冶炼和回收的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金属的提取和回收过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4.利用多媒体展示金属资源分布图、开采过程动画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以“地球上的宝藏——金属资源”为主题,展示各种金属制品图片,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金属制品从哪里来吗?它们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冶炼等知识点,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金属资源的分类、开采、冶炼、加工以及金属回收等方面的知识。
-金属资源的分类:金属矿产、金属废料等。
-开采:露天开采、地下开采等。
-冶炼:火法冶炼、湿法冶炼等。
-加工:金属材料的加工、金属制品的制造等。
-回收:金属废料的回收、金属制品的回收等。
2.举例说明:以铁矿石、铝土矿等为例,讲解金属资源的开采、冶炼和回收过程。
3.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金属资源,以及金属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方案,并制作成PPT进行展示。
2.教师指导: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方案。
四、实践操作(约20分钟)
1.实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金属的提取和回收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师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五、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1.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重要性。
2.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今后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金属资源的现状,思考如何保护金属资源。
2.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并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七、课后拓展(约5分钟)
1.组织学生观看与金属资源利用和保护相关的纪录片或科普视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金属资源的世界分布与我国金属资源的现状》
-《金属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
-《金属回收技术及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金属制品的回收与再利用》
-《金属资源的未来发展趋势》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上述拓展阅读材料,深入了解金属资源的世界分布、我国金属资源的现状以及金属资源的开发、回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鼓励学生关注金属资源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