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高中语文说课稿《蜀道难》.pdf
文件大小:210.34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2.56千字
文档摘要

高中语文说课稿《蜀道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

“笔落惊风雨”专题“诗从肺腑出”板块的一篇文章。本板块的其他

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

本诗是专题第一篇,在专题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本诗在李

白诗歌中既有代表*,又有特殊*。代表*主要体现为:内容上伤时忧世、

关注国事的忧乐意识和热爱大好河山的诚挚感情,艺术上新奇大胆夸张

想象的浪漫手法,风格上热情奔放宏伟豪迈的基调等。特殊*体现为:作

者采用古乐府形式,却又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本诗运用了大量

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

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三次变换。

2.说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对其诗歌

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另一方面,他们又担

负着艰巨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

使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举一反三,加深对李白诗歌、盛唐诗歌的理解,学得

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班级学生素质一般,对本文文字有较多障碍,难

度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够的教学时间———两课时,并且布置预习作

业。

3.说课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

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

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本诗意象雄浑,笔意恣肆,诗风豪放。努力渗透

新课程理念,拟以“难”为切入点,以“叹”激趣、导疑,层层深入,

引导学生品读意象→体味诗风→感悟情感,最终达成对诗歌的综合体

验。

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研习意象,体验讨论,品析蜀道之“难”,感悟诗人情感。

(2)学习诗歌描写蜀道难的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而把(1)作为教学重点,(2)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感受音韵之美。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

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朗读

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音步,即诗歌的停顿及由此形成的节奏。

二是轻重音调,即语调。音步和音调都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因此,朗

读的第一步是深刻体会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

也是感受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

体悟。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

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诗,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读全诗,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

叹”“嗟”“长咨嗟”。

3.激疑

(1)叹什么?

引导学生重读全诗,从诗中找出蜀道“景物”:“鸟道”“天

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

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

(2)为何叹?

引导学生在自由精读全诗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意象品味揣摩;交流

品读体验。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

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标、冲波回川、近天连峰、倒挂枯松、

飞湍瀑流极写蜀道山川的雄壮奇丽。

三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

绕夜啼,极写蜀道山道之峻险;以剑*“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

蜀道人事凶险。

(3)如何叹?

A.铺垫: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

戚”,用叠词将词人内心堆积萦绕的愁绪描写得真切入微。

B.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

铺垫:贺知章看了李白此诗后,屡屡称叹,号其为“谪仙”,当

即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诗中“仙气”何在?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

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