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精品授课课件 第六单元 23 出师表 (6).ppt
文件大小:1.29 MB
总页数:50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6.3千字
文档摘要

**************************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后卑己固请见,与语,文侯立倦不敢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节选自皇甫谧《高士传》,有删改)1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盖能尊段干木______(2)势不若德贵________(3)唯干木守道不仕______(4)不移势利______尊重比得上做官趋附14.翻译下面的句子。(1)隐处穷巷,声驰千里。(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2)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段干木以德行为先,而我却以势利为先。15.请用“/”符号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四处)魏文侯欲见就造其门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魏文侯欲见/就造其门/段干木逾墙而避文侯/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庐而轼16.魏文侯为什么要以行抚轼礼来“尊段干木”?魏文侯与下面链接材料中的“先帝”有何共同点?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简要回答。链接材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选自诸葛亮《出师表》)示例:①魏文侯认为:段干木是个有德行的人,不趋附势利,心怀高尚的道德,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②魏文侯和刘备都能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爱才惜才,都多次亲自邀请贤能的人才;都能知人善用,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参考译文段干木是晋国人。年少时贫穷且地位低下,心中的志向得不到实现,于是就修为自身高洁的情操,到黄河以西游历,拜卜子夏为师并侍奉他,和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居住在魏国,他们都任大将军,只有段干木坚持高尚道德不愿出来做官。魏文侯想见(他),就登门拜访,段干木翻墙躲开魏文侯。魏文侯以上宾之礼对待他,外出经过他的住处,总是抚轼而立表示敬意。他的仆役问:“段干木是一介平民,您为什么对他抚轼致敬呢?”魏文侯说:“段干木是个有德行的人,(他)不趋附势利,心怀高尚的道德,(虽)隐居在偏僻的里巷,声望(却)远驰千里,我怎么能不抚轼而立表示敬意呢?段干木以德行为先,而我却以势利为先;段干木多的是道义,我多的却是财富。势利不如德行宝贵,财富不如道义高尚。”(魏文侯)又请求段干木做相,(段干木)不肯。(魏文侯)后来屈尊坚持请求与他见面,和他交谈,虽站立得很疲倦也不敢休息。魏文侯的威名超过齐桓公,是他能尊重段干木、敬重卜子夏、友爱田子方的缘故。(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注释】①魏武帝:曹操。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吴会:东吴。④宿:平素,一向。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躬耕于野______(2)江南悉平________(3)及备殂没______亲自全,都死亡18.翻译下面的句子。(1)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于是三次到草庐去拜访诸葛亮。(2)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益州平定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率领军队。19.请用“/”符号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20.刘备认为诸葛亮“有殊量”,孙权眼里诸葛亮“奇雅”。请你结合选文和《出师表》,简要概括诸葛亮的形象特点。伟岸的相貌、超群的才智、不求闻达的淡泊心态、飞扬流畅的文采、感恩图报的忠心、杰出的军事才能、深谙治国之道、颇具政治远见、谨守诺言、恪尽职守等。(写出三点,言之有理即可)参考译文诸葛亮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超群的才能,英雄的气量,(他)身高八尺,容貌伟岸,当时的人认为他是奇才。遭逢汉末动乱,(他)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在乡野亲自耕种,不希求闻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非凡的器量、才能,于是三次到草庐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深以为刘备雄姿英发,杰出不凡,于是解下腰带(送给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