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部编版八下语文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积累拓展课件.pptx
文件大小:1.8 MB
总页数:10 页
更新时间:2025-04-04
总字数:约3.78千字
文档摘要

一、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各拉丹冬雪山脚下→驶过冰河→进入冰塔林。

所见:

1.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2.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

3.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

4.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

5.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思考探究

1.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

2.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3.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4.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在变化。

“文章的脉络”指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它包括线

索与脉络、层次与段落、过渡与照应、开头与结尾等。一篇文章的脉络就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具体体现。

一、概念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理清文章脉络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二、理清文章脉络的方法

1.感知课文内容,列出基本框架。

2.依循自然段理清脉络。

首段一般总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尾段一般是概括全文,或深化中心。

过渡段,是一条把握文章整体内容的捷径。

3.抓重点句,如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等。

4.抓关键词或题眼。

5.联系旧知,理清文章脉络。

1.理清层次,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2.找出文中的关键句,理清文章脉络。

3.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4.请简要叙述文章的思路。

三、考查形式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中考真题)根据文章行文思路及内容提示填空。

①某一日午前,站在美丽异木棉的树下,抬眼看她们的样子--昨夜西风紧,树下又纷纷扬扬落下许多花儿来。厦门秋日正午的阳光还热着呢,红花瓣在绿草地上有些萎蔫。

②有朋友开车经过,见我路边闲闲站着,停了车,问

我:“你在做什么呢?”我指了指美丽异木棉的树,答:“我看看花……”他开车扬长而去,大概会笑我无所事事?伤春悲秋这种事情,在厦门是不太容易发生的,只因为这一城花开,从不停歇,“悲”的念头一升起,便被美丽的花影树生生压下去。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③美丽异木棉,别名“美人树”南美木棉”,与木棉同科不同属,来自南美洲的阿根廷。大部分人以为它是时下开得热闹的洋紫荆,这真是美丽的错误。美丽异木棉与洋紫荆的区别最明显是叶子不一样:洋紫荆的叶子是大大的羊蹄形,而美丽异木棉的叶子是细长形的掌状复叶,并且酒瓶状

的树干长有一圈圈圆形的大刺,不小心可是会被刺伤的。

●●●●●●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参考答案】

①~⑦自然段

某一日午前,看到美丽异木棉落花,引发人生思考。

⑧~⑩自然段

①近日的一个黄昏,看见美丽的异木棉,生出中年人的愁绪来。

11~13自然段

回厦门的地气。

②也是一个冬日,看到满城的美丽异木棉,瞬间便觉得接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二、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

具体分析。

(一)描写有详有略

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

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

川流不息,

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二)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

1.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

2.描写冰塔林和冰川,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

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

韵味。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三、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