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选自部编版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与《梦游天姥吟
留别》、《琵琶行》一起构成诗歌的群文阅读。《登高》通过写登高
所见所感,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再现忧国忧民、伤
时伤己的诗人形象。
本单元学习目标是感受诗人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感悟,同时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
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而根据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在语文实践活
动中,应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和
理解,提高审美能力;能够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之
美,鉴赏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标以及单元要求,设置三个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诗歌;
2.通过诵读、联想、想象分析意象,感受诗歌悲凉、旷远的意境,把
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体悟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深沉感情,知人
论世,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增强对人生的感悟,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其中,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悟作者浓厚的家国之悲是本
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三、说学情教法、学法
学生阅历尚浅,《登高》情感沉郁顿挫,很难感同身受。但初中时学
习过杜甫的《望岳》《春望》等作品,对杜甫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
有一定了解。为此,我将通过知人论世、研究写作背景的方式,帮助
学生体悟诗歌情感;
学习第三单元《短歌行》等三首诗歌后,学生已初步掌握一些诗歌解
读的方法。为此,我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联想与想象法,引导学生
深入文本;在各个环节贯穿诵读法;同时及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
难,升华课堂。
四、说教学设计
下面,我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三个阶段展示教学设
计。
第一阶段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环节,设置预习任务清单。
任务1:解决疑难字音、文学常识,对诗歌有初步的把握;
任务2:观看纪录片《一代诗圣》,并收集、概括杜甫生平事迹。
第二阶段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分为四大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诵读为抓手,整体感
知;以问题设计为导向合作探究,以及课堂总结落实巩固。
课堂导入
第一个板块,课堂导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一位衣衫褴褛、步履
蹒跚的老人独立江边,面对着汹涌无尽的长江水登高望远。秋风萧瑟
而急促,衰败枯黄的木叶萧萧而下,漫山遍野。重阳节,是登高祈求
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远离家乡,在乱
世之中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派萧瑟寒凉的秋景,无数
的心绪涌上心头。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登高》。
这部分的目的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体悟,整体感知
第二个板块,诵读体悟,整体感知。
音读诗歌,读准字音。学生范读;播放范读音频跟读后,请学生自由
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并找出《登高》诗眼:悲。
完成之后,我会通过: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这个问题过渡到
课堂教学的第三个板块,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三)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这一部分将通过两个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
任务群一:分析诗歌首联颔联的意象、意境,设置一个讨论题、一个
扩写题。
小组讨论,找出前两联的意象并展开联想与想象,添加修饰词来抓住
意象特点。
选择一联用优美的语言扩写成文段并课堂展示,进一步感受诗歌意境
的悲凉、悲壮;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群一,完成教学目标二,即分析意象、意境,
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丰富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审美
能力。
任务群二:以宋代文学家罗大京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联的评价为切入点展开对全诗情感的讨论,找出诗歌中蕴含的多重
情感意蕴。
学生会找出孤独、年老、多病等,家国之悲以及自然之悲容易被忽略。
我会通过两个问题加以点拨:
①结合杜甫生平、时代背景,是否能更深层次地挖掘杜甫之“悲”?
引导学生挖掘出忧国忧民的家国之悲。
②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挖掘出自然
之悲伤时,点出对情感抒发的烘托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群2,完成教学目标三,体悟诗人情感。增强
对人生的感悟。
最后,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巩固、落实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四)课堂总结,点拨升华
总结完成后,学生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