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二单元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0日,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强化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基础的化学知识,包括物质的基本概念、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等。对于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性质,学生也具备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和性质的研究,学生可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实验普遍具有浓厚兴趣,尤其是涉及实际操作和现象观察的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实验技巧,而另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指导和练习。学习风格方面,部分学生偏好视觉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理解知识;而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动手实践,通过亲自操作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的实验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现象不明显、数据分析不准确等。对于实验操作不熟练的学生,可能会出现安全隐患,如使用酒精灯时操作不当导致火灾。此外,学生可能对实验原理理解不透彻,导致无法正确解释实验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氧气制取实验步骤图、氧气的性质表格和实验现象视频。
3.实验器材:准备集气瓶、试管、酒精灯、导管、棉花、高锰酸钾等实验用品,并检查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4.教室布置:设置实验操作台,划分小组讨论区,确保实验区域通风良好。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主题,提出问题:“氧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我们如何获取氧气?”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氧气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以及氧气在呼吸和燃烧中的作用。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包括过氧化氢分解法、高锰酸钾加热法等。
-举例说明:通过演示实验,展示氧气的制取过程,并解释实验原理。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实验结果。
3.实验操作(约30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包括过氧化氢分解制氧、高锰酸钾加热制氧等。
-教师指导:巡回指导,确保实验操作规范,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操作中的问题。
4.观察与记录(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如氧气的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教师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节,确保记录的数据准确。
5.数据分析(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讨论氧气的性质,如氧气的助燃性、氧化性等。
-教师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如氧气在燃烧中的作用。
6.总结与反思(约10分钟)
-讲解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氧气的重要性和实验室制取方法。
-学生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7.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氧气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教师指导:个别辅导,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困难。
8.课堂小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9.布置作业(约5分钟)
-布置作业:布置与氧气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找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设计实验方案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内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以及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和溶解性。
-学生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氧气的助燃性和氧化性,能够解释氧气在燃烧和呼吸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实验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