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1信息表达(说课稿)-2019-2020学年高一信息技术同步精品课堂(浙教版必修)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专题5.1信息表达,包括信息的概念、信息表达的基本方法、信息编码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高一学生已学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关联,如计算机硬件、软件等。通过复习已有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信息表达的概念和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学习信息表达的基本方法,学生能够提升对信息价值的认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通过信息编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激发学生对数字化工具的探索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信息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信息的基本定义,以及信息的不同类型(如数据、文本、图像等),以便学生能够理解信息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重点二:信息表达的基本方法。强调信息编码、信息压缩和信息加密等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如何有效地表达和传输信息。
-重点三:信息处理工具的使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熟悉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如文本编辑、图像处理等,提升信息处理能力。
2.教学难点:
-难点一:信息编码的原理。理解二进制编码、ASCII码等编码方式,以及它们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较为抽象。
-难点二:信息安全的认识。理解信息加密的必要性,以及不同加密方法(如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的原理和应用,对于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培养至关重要。
-难点三:信息处理工具的高级应用。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高级功能的使用,如图像的编辑技巧、文本的高级排版等,需要教师提供具体案例和指导。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连接
-课程平台:浙教版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平台
-信息化资源:信息编码相关教学视频、案例库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互动式教学软件、在线测试系统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信息表达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表达信息的情况吗?比如,如何向朋友描述一幅美丽的风景?”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信息表达实例,如短信、邮件、社交媒体等,让学生初步感受信息表达的重要性。
简短介绍信息表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指出信息表达是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信息表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信息表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信息表达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如信息源、传输渠道、接收者等。
详细介绍信息表达的过程,使用流程图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从产生到接收的整个过程。
3.信息表达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信息表达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信息表达案例进行分析,如新闻报道、广告设计、演讲稿撰写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信息表达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信息表达来传递信息、影响他人。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信息表达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撰写一篇有效的电子邮件”或“社交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创新性的想法。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信息表达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如如何改进信息表达的效果,如何避免信息误传等。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信息表达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信息表达的定义、过程、案例分析等。
强调信息表达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信息表达技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信息表达技巧的短文或报告,结合个人经验,探讨如何提高自己的信息表达能力。
7.课后反思(5分钟)
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过程:
鼓励学生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