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3.1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信息技术必修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计算机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2.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设计算法。
3.增强学生的技术伦理意识,使学生理解编程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组成、操作系统的基础操作以及简单的文字处理和表格制作。他们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了解,但尚未深入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一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信息技术课程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强,能够快速掌握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理论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计算机解决问题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编程思维不够成熟,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解决能力不足。此外,由于编程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耐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缺乏耐心而感到挫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引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实验室、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网络连接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1教材电子版、教学课件、在线编程工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物教具(如电路板、编程机器人)、教学案例和项目素材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天气预报、交通导航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通过计算机解决的。
-提问:计算机是如何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引出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体验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讲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等环节。
-举例说明计算机如何通过算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排序算法、搜索算法等。
-分析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3.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分组让学生尝试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特定的功能,如计算器、天气查询等。
-学生在编程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查找资料、设计算法和编写代码。
-学生展示自己的程序,教师点评并给予改进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学生讨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优势和局限性。
2.编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3.如何提高编程效率和质量。
-举例回答:
1.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优势在于速度快、精度高、可重复执行等;局限性在于无法处理未预知的问题,需要人类进行指导。
2.编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逻辑思维不足、语法错误等;解决方法包括多阅读资料、请教他人、反复练习等。
3.提高编程效率和质量的方法有:学习编程规范、多写代码、积累经验、掌握编程技巧等。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
-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提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编程项目,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算法。
教学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5分钟
-新课讲授:15分钟
-实践活动:15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总结回顾: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包括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等环节。
-学生能够认识到计算机通过算法来解决问题,如排序算法、搜索算法等,并了解这些算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
2.提升编程思维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编写简单程序,锻炼了逻辑思维和编程思维能力。
-学生学会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算法,提高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增强信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