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临床膝关节MRI扫描线圈选择、摆位角度、定位角度、扫描细节、扫描序列及整体原则.doc
文件大小:455.5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4-05
总字数:约1.61千字
文档摘要

临床膝关节MRI扫描线圈选择、摆位角度、定位角度、扫描细节、扫描序列及整体原则

膝关节扫描中线圈选择

MRI是评估关节软骨、韧带、肌腱及其周围软组织最理想的成像方法。膝关节作为临床扫描中最常见的扫描部位之一。可用于扫描膝关节的线圈较多,优先选择多通道的专用线圈,如未配置专用线圈,选择贴合性较好的小线圈进行扫描。

选择线圈需要保证:良好的舒适性;足够的信噪比;合理的对比度;优异的分辨率

对需要行双侧膝关节扫描不采用大线圈同时进行双侧的膝关节扫描,为保证图像质量应分别进行单侧的扫描。

膝关节摆位角度

部分专用线圈其软垫会设计呈相应的屈曲角度,而大部分线圈的软垫未设计呈相应的曲度,对这样线圈则需自行使用软垫使其膝关节屈曲呈临床需要的角度。

自行使用软垫使其膝关节呈屈曲状态时,应使用沙袋或软垫填充于线圈与组织间的间隙,以改善图像的均匀性。

在膝关节的扫描中,合理使用沙袋不但可以改善图像质量,还可以有效的制动。

采用脚尖外旋约呈15°进行扫描,可更好的显示前交叉韧带,该体位对于前交叉的显示效果是有限的,再者摆位过程中角度准确性、舒适性及制动等问题,大大地限制其临床应用。

在实际摆位中,综合考虑受检者的实际情况和扫描效率等问题。

膝关节扫描中定位角度

膝关节扫描定位的差异主要存在于矢状位的定位中,在常规的扫描中建议采用方式定位,该定位方式对90%以上的前交叉韧带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显示,同时也更利于对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的评估。当标准矢状面不足以评估前交叉韧带时,可补充薄层斜矢状面扫描方式。

半月板作为膝关节扫描中重点观察的结构,为更好评估半月板的损伤类型,在定位时建议至少有一个层面经过该半月板损伤层面。

膝关节扫描细节

关节扫描中PDWI序列采用较长TE值进行扫描,采用延长TE序列具有如下优势:

1、适当的延长TE,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图像质量。

2、兼顾T2权重和PD权重?,解剖结构清晰,对水肿信号敏感。

3、较短TE的PDWI和长TE的T2WI,具有更为丰富的组织对比。

4、较长TE的T2WI序列,具有更高的信噪比。

5、对透明软骨、纤维软骨的诊断价值更高。

在膝关节的扫描中,为了能更好的显示骨质、关节软骨、液性信号等细微的解剖结构,不宜采用长回波链或较窄的带宽扫描。

MRI的信号主要来自于水和脂肪中的氢质子,在进行膝关节的小体素扫描时,使用部分压脂则可以保证图像足够的信噪比。

在实际扫描中会遇到部分受检者髌骨前缘或下缘脂肪垫压脂不均的情况,此时可以使用沙袋适当压迫加以改善。

膝关节扫描中序列

膝关节的扫描序列常采用“四件套”:

矢状面T1WI(高分辨率);

矢状面PDWI(TE30-40ms);

冠状面PDWI(TE30-40ms);

横轴面PDWI(TE30-40ms)或T2WI序列。

需观察细微结构

建议补充3D序列

可疑关节软骨骨折

建议补充梯度回波T1WI压脂序列

可疑出血性病变

建议补充梯度回波T2*WI序列

可疑滑膜增生

建议补充T2WI压脂序列或增强扫描

金属植入物

建议采用专用序列或STIR序列

膝关节扫描有序列供选择,根据需求合理选择即可。

对于T1WI序列,使用较短的扫描时间即可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图像,膝关节的扫描中建议T1WI尽量使用较小的体素扫描,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

膝关节扫描序列总体原则:

1、2D应扫描正交的三个成像方位。

2、3D应采用各向同性扫描,便于进行任意方位的重建。

3、应采用多参数,多权重的对比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