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具体转化形式:利润、利
息和地租
本章学习要求
掌握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以及平均利润的
实质;正确理解生产价格,平均利润规律
以及平均利润率的变动趋势;了解利润,利
息和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以及
不同部门的资本是怎样参与剩余价值分配
的;灵活运用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学说中
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
●本章教学内容:
·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三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和虚拟资
本
·四资本主义地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利润的平均化和生产价格的形成
2.生产价格的形成改变了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但并
未否定价值规律。
3.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
4.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难点: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重新分配
的过程。
2.平均利润率变动趋势
3.如何理解纯粹流通费用的补偿和获利问题
4.什么是虚拟资本?如何认识虚拟资本的独立运动?
5.如何理解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注意,这一节实际上主要涉及到如下几个转化:
·①c+v→K;②m→p;③mp
;④p一;⑤p一节⑥价值一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
W=C+V+mW=K+m
2、两种耗费
(1)生产商品本身的耗费:C+V+M
(2)生产商品的资本耗费:C+V
3、成本价格的经济意义
4、成本价格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C+V转化为成本价格后,必然使商品价值的另一组成部分
(m)转化为利润
前提:成本价格的形成
关键:资本家在观念上将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
增殖额
2、二者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反映了资本对雇佣劳动
的剥削关系;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资本
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作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额,表明了m的真正来源;
利润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额,掩盖了m的真正来源
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公式W=K+m变成了W=K+P
(三)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m=m/vp=m/C
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
■量:利润率总小于剩余价值率
■质: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经济关系。前者反映
剥削程度,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后者表
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的真
正来源。
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之后,不仅模糊了
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进而掩盖了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公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在上述因素作用下,不同部门的利润率高低不同,但在现实
的资本主义经济中,不论资本投在哪一个部门,等量资本
大体上会取得等量利润。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竞争
1、部门内竞争:
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同一生产部门的各个资本主义
企业为了获得更为有利的商品生产和销售条件,为
了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和提高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
部门间的竞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酒
由于各个生产部门都会通过内部竞争形成自己的
商品社会价值和不同的利润率,势必会引起利
润率不同的各部门之间展开对利润的竞争
☆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得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转化
为平均利润,进而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
为平均利润率
部门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利润率
V率mmP
食品70c30v100%3030%
纺织80c20v100%2020%
机械90c10v100%1010%
合计2406060
如何使等量资本无论投入到资本有机构成高或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