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2
细雨飘摇ing,知识分享,文档创作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知识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的.
2.实践和认识的含义及关系
1.实践:指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2.认识:指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A.实践决定认识。B.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③认识对实践有能动作用④正确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成功,反之失败。
3.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①认识是实践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主体: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人,群体,人类整体)。认识主体的属性包括自然性,社会历史性,能动性.
5.客体:指进入主体认识范围的客观规律.认识客体的属性有可观实在性,对象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6.主体和客体的关系:A.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最基本的关系)。B.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
7.感性认识: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个性的反映,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8.理性认识: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主体对事物的共性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全体和本质.。
9.感性认识不同于理性认识的特点是:主观性。理性认识包括:1、概念2、判断3、推理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理性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发展和升华(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感性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的成分)。
11.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①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②感性材料是丰富的全面的、不是零散的。
12.认识的两个飞跃:第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第二个飞跃:理性认识到实践(理论付诸实践)。
13.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社会主义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
一、从客体考察:1)事物是矛盾统一体。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和情况2)事物矛盾有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本质不是开始就暴露,要经历过程逐渐暴露出来3)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使得人们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限制。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认识的反复性。
二、从主体考察:人的认识受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必须经过实践到认识、再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14.完整的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
客观性: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
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
一、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②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③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致性及坚持方法和意义
答:
①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的运用
②人心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