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高中地理1.1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鲁教版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鲁教版必修1中“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章节展开。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等。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后续学习地球的地理环境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对地球宇宙环境的科学认知能力,提升空间思维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球系统整体性的认识,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责任感。通过学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形状和运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学习地球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江苏省宝应县画川高级中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群体总体学习态度认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地理学科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较高,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而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兴趣不大,基础知识薄弱。
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地球的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但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等深层次知识掌握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得到加强。在素质方面,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有待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课堂讨论激发。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直接影响。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提问,但部分学生可能因害羞或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而参与度较低。此外,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可能存在对地理学科忽视的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系统讲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基本知识,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形状和运动等图片和视频,增强直观感受。
2.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引入GIS软件,让学生通过互动操作理解地球的地理现象。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球模型制作,动手操作中加深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认识。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提前一周发布关于地球形状和运动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极点等概念。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地球的宇宙环境”,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地球为何会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例如,通过查看学生的在线笔记或思维导图,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例如,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到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并初步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例如,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更替现象,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例如,学生提交一份包含地球形状和运动知识的思维导图。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出“地球的宇宙环境”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通过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讲解地球的椭球形状。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例如,学生讨论地球不同纬度的气候差异。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例如,学生提出关于地球倾斜角度的问题,教师进行详细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例如,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地球自转如何影响季节变化。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例如,学生提出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问题,引发全班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运动。
实践活动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影响。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