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2 气候——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说课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docx
文件大小:17.71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4-05
总字数:约5.15千字
文档摘要

2.2气候——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2气候——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说课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七年级地理下册“我国的气候类型”章节相关联,学生已经掌握了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地理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学科素养,使学生能够运用地理视角观察和分析我国气候现象。

2.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使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分布及其影响。

4.强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以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强调。

-重点一:掌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

-例如,温带季风气候的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以及其成因与季风的影响。

-重点二: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例如,分析地理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于我国气候的形成。

2.教学难点

-识别并指出本节课的难点内容,以便于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难点一:气候成因的复杂性。

-例如,如何解释青藏高原对气候的影响,以及高原如何调节周边地区的气候。

-难点二:气候类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例如,探讨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加剧或缓解这些影响。

-难点三:气候变化的预测与应对。

-例如,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理角度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包括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气候》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气候变迁的动画视频等。

3.实验器材:根据需要,准备气候模型、温度计等实验器材,用于演示和验证气候形成的相关原理。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提问学生:“这些图片中的地区气候有什么特点?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地理下册“我国的气候类型”章节内容,复习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详细讲解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如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分析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地理位置、地形、海陆分布等。

-举例说明: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例,讲解其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并解释其成因与季风的影响。

-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其对周边地区气候的影响,如调节气温、降水等。

-互动探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气候形成的相关原理,如利用温度计测量不同地点的气温差异。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如分析某地区气候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课堂,及时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4.总结与拓展(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气候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以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5.作业布置(约2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并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