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5学年高一地理4.1.1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实录鲁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解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上册第四章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内容包括流域的基本概念、流域的综合开发策略、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我国流域综合开发的典型案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地理思维、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地理思维分析流域问题,树立人地和谐共生观念,理解并实践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流域综合开发中的应用。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高中地理学习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如地球的基本形态、地图的基本知识、气候类型等。然而,对于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理和实践案例,学生可能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和拓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高一学生普遍对自然现象和地理环境有较强的兴趣,但对于较为抽象的地理理论可能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具备较强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通过地图、图表等地理信息进行学习。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偏好直观的视觉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逻辑推理和案例分析。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时,可能面临以下困难和挑战:一是对流域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应用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实际操作方法;三是案例分析时,学生可能缺乏实际经验,难以从案例中提取有效信息。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具备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特别是第四章第一节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流域分布图、流域综合开发示意图、可持续发展案例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并在操作台上放置相关地图和图表,以支持学生进行实验模拟操作。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详细内容:
1.结合时事新闻或实际案例,引入“流域”这一地理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问:“什么是流域?流域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简要回顾学生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如河流、湖泊等,为后续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1.详细内容:
a.讲解流域的基本概念,包括流域范围、流域特征等,并结合地图展示流域的分布情况。
b.介绍流域综合开发的策略,如水资源利用、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不同流域开发的特点。
c.阐述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流域管理中的应用,强调人地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2.详细内容:
a.以黄河流域为例,分析其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b.介绍我国在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等。
c.分析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3.详细内容:
a.讲解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如水质评价、生态环境评价等。
b.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步骤。
c.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评价方法应用于其他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1.详细内容:
a.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资料。
b.每组学生绘制流域分布图,标注主要地理特征。
c.小组讨论,分析所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现状。
2.详细内容:
a.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撰写一份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
b.小组内互相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c.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报告,进行交流。
3.详细内容:
a.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案。
b.小组内讨论,完善方案,并制作演示文稿。
c.每组进行方案展示,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a.分析所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b.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如政策建议、技术措施等。
c.评价所选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成效。
2.学生讨论举例回答:
a.挑战: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b.解决方案: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c.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