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创意设计展——制作演示文稿第4节设置播放效果——切换方式及动画效果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河大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5章创意设计展——制作演示文稿第4节设置播放效果——切换方式及动画效果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河大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
教材分析
第5章创意设计展——制作演示文稿第4节设置播放效果——切换方式及动画效果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河大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旨在让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播放效果设置技巧,包括切换方式和动画效果。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提高演示文稿的制作水平,为后续的创意设计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信息意识:通过学习演示文稿的播放效果,培养学生对信息呈现方式的敏感度。
2.增强计算思维:通过设置动画效果,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意表达,激发创新思维。
4.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演示文稿工具,提高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够使用计算机进行基本操作。在知识层面,学生对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流程有所了解,但对于播放效果的设置和动画效果的应用还较为陌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但创意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好,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加强。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信息技术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本节课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通过设置实际操作任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计算机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音响等。
-课程平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用于发布课程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相关教学视频和动画素材。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教师讲解、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反馈评价。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段具有吸引力的演示文稿,引导学生思考演示文稿的播放效果对于整体展示的影响。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一个好的演示文稿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设置演示文稿的播放效果,包括切换方式和动画效果。”
2.新课讲授(15分钟)
-讲解切换方式:介绍几种常见的切换效果,如“溶解”、“擦除”、“翻转”等,并演示其效果。
-讲解动画效果:讲解动画的基本概念,包括进入、强调、退出和动作路径动画,演示动画效果的应用。
-举例说明:以课本中的案例为例,展示如何设置切换方式和动画效果,让学生直观了解操作步骤。
3.实践活动(20分钟)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模板,自行设计一个演示文稿,并设置切换方式和动画效果。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反馈。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以下三个方面:
-如何根据演示文稿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切换效果?
-如何运用动画效果增强演示文稿的吸引力?
-如何在保证演示文稿美观的同时,避免过度使用动画效果?
-学生举例回答:
-举例说明:在介绍新产品时,可以选择“溶解”切换效果,使演示更加流畅。
-举例说明:在强调某个关键点时,可以使用“放大”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举例说明:在演示过程中,动画效果的使用应适度,避免分散观众注意力。
5.总结回顾(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切换方式和动画效果在演示文稿中的重要性。
-总结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掌握切换方式和动画效果的设置方法。
-难点:如何根据演示文稿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播放效果,避免过度使用动画效果。
-提醒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注重演示文稿的整体设计,提高信息传达效果。
本节课教学流程共计45分钟,具体安排如下:
-导入新课:5分钟
-新课讲授:15分钟
-实践活动:20分钟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总结回顾: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演示文稿的基本概念
-演示文稿的定义
-演示文稿的作用
-演示文稿的组成
2.演示文稿的创建与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