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理解文言文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如于以其等,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如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了解毛遂自荐的故事内容,体会毛遂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引导学生自主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毛遂自信、勇敢、敢于展现自我的精神,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自荐,把握机会。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深入体会毛遂的人物形象和自荐的意义。
2.教学难点
对一些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与把握。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汲取精神力量,将毛遂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理解文意。
2.讲授法: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帮助学生疏通文本。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激发思维,促进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氛围,体会人物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一幅古代人物群像图,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想到哪些古代的故事或者人物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2.教师讲述:在战国时期,有一个以口才和智慧著称的人,他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自信,成功地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个人就是毛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毛遂自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背景介绍(3分钟)
1.简单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资源,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赵国是当时的强国之一,秦国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对赵国发动进攻。
2.讲述故事发生的具体背景:公元前257年,秦国派大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前往楚国求救。他打算从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有才能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选出了十九人,这时毛遂站了出来,自荐跟随平原君前往楚国。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例如:
夫(fú)赵之良将也
使遂蚤(zǎo)得处囊中
歃(shà)血而定从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4.全班齐读,读得通顺、流利。
5.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思考以下问题:
毛遂为什么要自荐?
自荐的过程是怎样的?
结果如何?
(四)疏通文意,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式(20分钟)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尝试翻译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适时给予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字词和句式:
实词
于: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而君幸于赵王(被)
以:
以君之下士(因为)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连词,表顺承)
歃血而定从,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凭借)
其:
其末立见(代词,指锥子)
其士不外索(代词,指门下)
使:
使遂蚤得处囊中(假使)
使赵重于九鼎大吕(让)
过:
今公子故过之(拜访)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误)
就:
三窟已就(完成)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接近,趋向)
虚词
乃:
乃今日请处囊中耳(才)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然: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平原君然其言(认为......对)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霸王之资也(......也表判断)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此......也表判断)
被动句:
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省略句:
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省略主语毛遂)
使遂蚤得处囊中(省略宾语锥子)
4.重点句子翻译: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翻译:假使我毛遂早点处在囊袋之中,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只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翻译:你们这些人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靠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