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两极地区的环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晋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
教学背景
两极地区,即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作为地球的两大特殊区域,对全球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两极地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挑战,如冰川融化、生物栖息地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两极地区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两极地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晋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主题八围绕区域发展与合作展开,《推动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这一课文,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两极地区环境现状,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环境保护意识,契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提供了良好契机。
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通过分析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环境的影响,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明确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环境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形成参与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综合思维
运用地图、图表、文字等多种资料,从多个角度分析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探讨两极地区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和可行的解决措施,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
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描述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生物等,认识两极地区在全球地理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两极地区环境问题的研究,掌握认识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形成从区域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地理实践力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两极地区的环境动态,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生物等方面。
两极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如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等,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国际社会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所采取的措施,以及我国在两极地区环境保护中的贡献。
教学难点
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要素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综合分析两极地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矛盾,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方式,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两极地区,增强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
地图教学法:运用各种地图,如两极地区地图、气候图、资源分布图等,引导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等,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共同探讨两极地区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案例,如南极臭氧层空洞、北极石油开发等,帮助学生理解两极地区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关于两极地区壮丽自然风光的视频,视频中展示南极冰川的雄伟、北极极光的绚丽,以及两极地区独特的动植物,如企鹅、北极熊等。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地球上非常特殊的两个地区,大家知道是哪里吗?”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积极回答问题,说出是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精美的视频,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推动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
新课讲授
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
地理位置与范围
教师活动:展示“两极地区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提问:“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范围,南极地区主要包括哪些地理事物?北极地区又主要包括哪些地理事物?”同时,在地图上指出南极圈和北极圈的位置。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图,回答问题:南极地区主要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边的海洋,北极地区主要包括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直观地获取两极地区地理位置和范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环境问题奠定基础。
地形与气候
教师活动:展示“南极地区地形图”和“北极地区地形图”,介绍南极地区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有“冰雪高原”之称,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周围被陆地环绕。接着,展示“